12 岁小红军的志比金坚
1935 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征途中,红三军“娃娃营”里年仅 12 岁的小战士张金龙,在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里,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待伤口愈合后,却被马家军俘获,顿时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面对近在咫尺、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这位稚气未脱的红军小战士,没有丝毫哭泣与哀求。相反,他目光坚定,胸膛挺起,大声说出一句如洪钟般震撼人心、令在场众人惊愕不已的话:“为什么要枪毙我?为什么不用刀砍我的头?这样可以节省一粒子弹去打日本人!”
这般质朴而简洁的言语,不仅尽显一个 12 岁孩童对国家民族的大义担当,其无畏生死的豪迈气魄更是深深触动马家军官的内心。只见那马家军官眼眶渐湿,随后泪水夺眶而出。
最终,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这位马家军官被张金龙的赤诚忠心所感化,不仅当下决定释放他,还慷慨赠予他一些银元,助他踏上归乡之路。这个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的真实故事,宛如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星辰,散发独特光芒。它深刻地向世人宣告,红军战士哪怕是年幼的娃娃兵,同样具备非凡的爱国情怀与令人敬仰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的信念坚如磐石,热血奔腾于祖国大地。
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大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大规模“围剿”行动,妄图以武力剿灭这支承载人民期望与革命力量的队伍。然而,红军凭借顽强意志与卓越智慧,在困境中奋勇前行,书写壮丽史诗。
在这场殊死较量中,红三军特别组建的“娃娃营”格外引人注目,其战士平均年龄仅十二三岁。这些娃娃兵虽年纪尚小,但都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勇气,不仅能完成常规战斗任务,更擅长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特殊任务。
红军长征开始后,“娃娃营”随大部队转战南北,跋山涉水,历经无数生死考验。在这支特殊队伍里,来自贫苦农民家庭、对革命满怀向往的 12 岁男孩张金龙格外耀眼。为实现参军愿望,他不顾家人劝阻,毅然投身红军队伍,在战斗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勇敢。
彼时的中国,局势复杂多变。除国民党围剿外,还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威胁,西北地区更有以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为首的“西北三马”势力。这些地方军阀虽参与抗日,却也打击红军,控制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成为红军北上抗日的一大阻碍。
在此历史背景下,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突破重重包围,打通与苏联的联系通道。“娃娃营”作为特殊力量,在这场伟大战略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个子小、行动灵活,常能完成成年战士难以完成的任务。
当时革命形势严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采取见人就杀的极端政策,地方军阀势力也围追堵截。但即便如此艰难,像张金龙这样的娃娃兵们依然坚守革命信念,用行动证明革命理想的火种能在任何年龄心中燃烧。
负伤幸遇山野好人家
红军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异常激烈。敌军居高临下,红军将士需冒枪林弹雨冲锋。战斗中,年仅 12 岁的张金龙不幸被敌人冷枪击中大腿,子弹冲击力使其失去平衡,从陡峭山坡滚落。
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山风呼啸。张金龙倒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下,身边只有枯枝在寒风中晃动。大腿伤口不断渗血,剧痛使他几度昏迷又苏醒。他试图起身追赶部队,可每动一下,伤口便钻心地疼。
就这样,张金龙在山坡下躺了整整一天一夜,身体被寒风吹得僵硬,伤口因失血过多而发白。就在他陷入绝境时,一位 60 多岁的老猎户在山间打猎时发现了他。老人二话不说,将受伤的张金龙背回了家。
老猎户与妻子虽年事已高,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悉心为张金龙处理伤口,用土方法取出子弹。这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把张金龙当作亲生骨肉般精心照料,日夜陪伴。
老猎户略通医理,用草药为张金龙敷伤口,每日细心换药。在老两口的精心呵护下,张金龙伤势逐渐好转,从起初翻身困难,到后来能坐起,再到能扶墙走路。
虽然张金龙从未表明自己身份,但老两口从他的军帽和伤势猜出他是红军战士。他们没有追问,只是默默照顾这个孩子。山里的日子宁静而缓慢,几个月转瞬即逝。在此期间,张金龙融入这个质朴家庭,老猎户教他识草药、辨鸟兽,老猎户的妻子教他做简单家务。这段时光,成为张金龙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