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春,在北京那庄严肃穆的政协会议大厅之内,一向以谨慎低调形象示人的政协副主席傅作义,出人意料地两次起身,言辞真挚且诚恳,竟用“乞求”这样的表述恳请中央释放功德林管理所羁押的原国民党军队战俘。
傅作义,这位曾在 1949 年率领 25 万国民党军毅然起义的卓越将领,过去掌控着华北多达 60 万的大军。自起义之后,他始终自我约束,对军事相关事务极少发表评论。然而在此次会议上,他这一反常态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关联着一段几近被岁月尘封的过往:其与心腹爱将、原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折射出那历经烽火硝烟年代所沉淀的深厚患难情谊。
直至三年之后,随着第一批战俘获特赦,这段故事才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历史的长卷增添了一抹饱含温情与沧桑感的独特色彩。

戎马一生显赫名 治水建功成



在民国军阀纷争、割据混战的时期,傅作义在国民党军队里崭露头角,其军事才能出类拔萃。他指挥作战时,战术精妙,在华北战场屡立赫赫战功,声名远扬。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更是把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于绥远抗战中取得辉煌胜利,从此在国民党军队中稳坐顶尖将领的位置,宛如一颗璀璨的将星闪耀。
随着时代的推进,傅作义逐步掌控了华北地区近 60 万国民党军队,成为这一广袤区域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在军事上的辉煌建树,使得他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急剧攀升,威望日益隆盛。
在军事领域之外,傅作义在民生建设方面同样建树颇多。在河套地区主政期间,他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为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贡献卓著。这些治水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心得,为其日后担任新中国水利部长奠定了牢固根基。从驰骋沙场的将领到主持全国水利建设的重要官员,傅作义充分展现出其难得的全能之才与非凡气度。
从 1946 年起,傅作义所率的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华北战场展开了旷日持久且异常激烈的战斗,这场持续多年的军事对抗让解放军部队遭遇了较为重大的损失。
直至战局发展到 1949 年,傅作义毅然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他率领 25 万国民党军队起义,这一果敢的抉择对华北地区的和平解放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为他自己的人生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建国后,傅作义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水利部长和政协副主席。在新的岗位上,他始终保持谨慎低调的作风,从不对军队建设和战争问题发表言论。

这种低调谨慎的态度一直持续到1956年,直到在那次政协会议上,他一反常态地为战俘请命。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傅作义的军事才能、治水功绩以及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抉择,共同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他的经历,也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

政协建言为囚者 两番发声显真情

1956年的春天,北京城内春意渐浓,政协会议厅里却激荡着一场意料之外的激烈讨论。在这次会议上,政协副主席傅作义一反往日沉默寡言的作风,两次走上发言台。

他的发言主题出人意料:请求中央考虑释放功德林管理所中的原国民党军队高级战俘。这样的议题在当时可谓敏感,但傅作义却选择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第一次发言中,傅作义用了"乞求"这样的措辞,恳请军委给予这些改过自新的人员重获自由的机会。他的言辞恳切,态度诚恳,完全没有往日的矜持与克制。



会议期间,傅作义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再次走上发言台,继续为战俘问题发声。这两次发言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希望能够尽快将一批已经改恶从善的人员从功德林释放出来。

在场的与会者都感受到了这位老将军言语中的迫切。作为一位向来谨慎的政治人物,傅作义此次一改常态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