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皮肤再生与抗衰分会成立大会暨皮肤抗衰老新进展学习班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聚集广州,深入探索老年皮肤问题的发病机制与有效干预措施,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对于当下年轻人存在的“容貌焦虑”,多位专家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提及,要科学理性来看待衰老,不可盲目追求年轻化。医美手段起到的是延缓的作用,要拥有健康的皮肤,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态和科学规律的生活。
此外,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皮肤抗衰老与再生相关医疗需求激增,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内外行业领域的热点。会上,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皮肤再生与抗衰分会成立。
年轻人皮肤衰老提前化?
年轻人皮肤衰老提前化已成趋势?
“从临床上来看,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过大的压力等方面都会促使年轻人皮肤衰老提前。特别是都市白领,忙于工作和家庭,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霞对此回应记者。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皮肤再生与抗衰分会成立。
其实,皮肤是身体的晴雨表。“健康的皮肤背后意味着健康的心态以及科学规律的生活。”王霞解释。
王霞指出,通常年龄达到25岁后,会随着时间逐渐出现皮肤衰老的迹象,35岁时,皮肤会慢慢长出皱纹以及色斑。但是,如果年轻人不断加班熬夜,暴饮暴食,影响至肠胃、肝功能,长期以来,皮肤就会出现发黄发暗、缺水干燥,也会出现面部下垂的老化症状。“建议年轻人晚上尽量不要熬夜,特别是晚上11点至2点的时间要好好休息,同时也要调理好饮食,少喝酒以及咖啡等。
除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外,不少年轻人会选择通过医学手段来抗衰。
玻尿酸、热玛吉、黄金微针、射频提升、光子嫩肤……这些医美项目,也已深入爱美人士的日常生活。“超声炮目前深受不少年轻人欢迎,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基本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能够改善有效面部下垂,可以提拉紧致。” 王霞提到,但要注意到的是,有些患者做完超声炮后会出现下颌骨酸胀,甚至局部皮肤出现局部红肿。建议大家如果要做医美项目,要选择专业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李春英教授发言。
而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李春英教授则就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综合治疗展开阐述,色素增加性的疾病包括表皮色素增加性的皮肤病以及真皮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等方面,目前可通过光电、药物以及药物传输等方面手段综合治疗。“值得关注的是,合适的激光类型与能量选择,可有效配合药物治疗的疗效,从而缩短疗程。”
除了皮肤需要抗衰以外,如何预防脱发也是年轻人关注的热点。
“以前都说中年人才会脱发。但现在年轻人也是占比较大的脱发群体,尤其是00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黄卫宁也对此深有感触。随着现在日常生活的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的作息习惯,年轻人脱发的现象越来越多。
黄卫宁指出,脱发可能更多是与免疫、遗传、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雄激素性脱发与遗传关系密切,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明显加重其病情。休止期脱发则主要与压力、作息、减肥和疾病应激等等有关。就如何预防,她回应,“从预防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有良好的心态以及规律的生活,健康饮食。如果是已经出现脱发,首先要改变作息习惯,找出脱发的诱发性因素,并且可以通过外用药或是口服药物来治疗。”
“干细胞”和“外泌体”应用前景受关注
再生医学是指恢复、替换或重建细胞、组织或器官以治疗或减轻疾病的一般方法。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再生医学的应用也引发公众关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仲荣发言。
谈及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仲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以白癜风的治疗为例,白癜风的病因就类似于有虫子把土壤中白癜风的黑色素细胞种子破坏了,而再生医疗则是不仅要抓虫子,还要让种子恢复生机。”
刘仲荣解释,白癜风实际上是常常残留有黑素细胞的种子,黑素干细胞和黑素母细胞,而再生医学也可以让这些种子长成具有功能的黑素细胞,帮助恢复色素。
再生医学除了在皮肤疾病治疗上受到重视,其在皮肤美容上的前景也备受关注。
刘仲荣提到,“干细胞和外泌体是目前医美领域研究的热点,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老化是机体衰老的一部分。因此,在皮肤领域推进这一研究也是很好的观察样本。”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杨蓉娅教授发言。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杨蓉娅教授同样看好关于外泌体的应用前景。在此次大会上,她介绍了关于外泌体在皮肤抗衰和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此外,市面上不乏生产企业或商家大肆宣传“干细胞”“外泌体”相关的化妆品,声称此类产品具有抗衰,甚至可以年轻10岁。
“这些大多是不可靠的,有些只是噱头。”刘仲荣强调,我们要需要客观看待干细胞和外泌体的功效和应用前景。从质量安全角度来看,尽管外泌体在细胞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对衰老的调控能力以及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但其在临床实践及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