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从名字上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楚国敢自称为“王”。

明明当时的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为何其他诸侯国却依旧以公侯自居,而唯有楚国自封为王呢?



“皇帝”这个词是秦始皇发明出来的,在秦始皇之前,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以“王”自居。

所以“王”并不是谁都能用的,“王”之下,便是公侯这些爵位的存在,周天子推翻商朝统治后,采用了分封制。



这是因为商朝强大之后,虽然周边国家都服从商朝的统治,但这些小国的统治者都不是商朝王室的人。

吸取商朝的教训之后,周天子便将周氏宗亲、开国重臣分封到了周边的领地,从而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整个华夏地区都是周朝的疆域,在疆域内又分为了其他的诸侯国,所以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只能以“公”来自称。

值得一提的是,周天子在覆灭商朝的过程中,联合了当时的蛮夷部队,也就是楚地的军队。



在取得成功之后,周天子并没有履行承诺给楚地大肆封赏,而是和其他诸侯国一样,给楚地划了一片地区,并封他为诸侯。

陪着周朝干翻了商朝,好处没有捞到,反而将自己一个独立的小国给干成了诸侯国,楚国这个忙帮的的确不划算。



不过没办法,谁让自己打不过周王朝呢,楚国君王忍忍算了,最起码自己得到了中原政权的认可。

在分封制之后,诸侯国的国君每年都要去周朝国都进行朝贡,带上足够贵重的贡品,亲自去献给周天子。



其他诸侯坐在一起都是相谈甚欢,唯独楚国国君坐在那里显得格格不入,连其他诸侯说的话都听不懂。

没办法,谁让语言不一样呢。包括穿衣打扮,楚国国君明显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异类”。



正是因为种种差异,各国诸侯都看不起楚国国君,根本不愿意和他说话,看向他的眼神也充满了鄙夷。

当时以周朝为中心,分别将周边的国家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楚国则刚好在蛮夷的范围之内。



不光如此,周天子也非常看不起楚国国君,认为蛮夷之地都是未开化的部落,跟他坐在一起简直太“跌份儿”。

就这样,楚国国君在每次向周天子朝贡的时候,别的诸侯国国君都是在大殿里谈笑风生,为何楚国连大门都进不去。



凭啥他们都能在大殿里吃喝玩乐,而我楚国只能跪在大殿门口?泥人也有三分脾气,楚国不能一直这样忍着。

回到楚国后,楚国国君将这份羞辱牢记在心,励精图治,逐渐将楚国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再也不去向周天子朝贡了。



这下子直接惹恼了当时的周天子——周昭王:蛮夷小儿,胆敢藐视我周王室?于是派出军队,向楚国发起进攻。

最开始的周王朝还是很厉害的,可随着分封制之后,其他诸侯国也逐渐强大起来,慢慢地对周王室的敬畏之心也消磨殆尽。



再加上周天子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葩,大大缩小了周天子的影响力,并且导致周朝国力断崖式下滑。

尤其是在周幽王时期,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采取了“烽火戏诸侯”这种奇葩操作,将各位诸侯当猴耍。



虽然各路诸侯都要负责保护周王室的安危,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可大家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国力还要强于周王朝。

别说什么都是一家人,这都传承多少代人了,谁还认谁是谁的亲戚?哪还讲什么尊卑关系,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行。



最终周幽王自食恶果,犬戎在进攻周朝都城的时候,即便是点燃了烽火,也没有一个诸侯国前去救驾,导致了西周的灭国。

然后周平王重新建立了东周,可此时的周王室早已没有了以前的影响力,甚至还遭到了诸侯国的挑衅。

周平王心态还好,不管你们对我啥态度,只要承认我周王室的存在就行,可他的儿子周桓王脾气就有些刚硬了。

周桓王继位之后,立马对诸侯国采取了强硬手段,各路诸侯当然不干了。你还以为你是原来的周天子吗?



其中以郑国的态度尤为强硬,直接派出军队和周王室的军队硬刚。周桓王纠结其他诸侯国士兵,结果没人搭理他。

没办法,只能拿捏几个小国,可他们的战斗力在郑国面前,根本不够看的,在与郑国的交战中落败。



各诸侯国就是在隔岸观火,通过郑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之后,各诸侯国更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

等到了周昭王的时候,因为楚国一直不来朝贡,所以周昭王派兵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打的落花流水。



最致命的是,周昭王在这次和楚国的冲突之中,意外淹死了。他的葬礼也是草草了事,因为实在是太丢人了,大操大办有损周王室尊严。

自此以后,楚国国君狂的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将自己的名号改成了“王”,意味着成立了和周王朝分庭抗礼的政权。



虽然周王室不被诸侯国放在眼里,可楚国的这种行为直接打破了礼乐制度。这岂能是你一个蛮夷能够挑衅的?

于是在齐国的号召下,中原诸侯国开始了“尊王攘夷”,楚国则以一国之力,和其他诸侯国进行正面对抗。



这也就是为何楚国敢自封为王,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依旧自称为“公”的原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