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在追剿捻军的战斗中遭遇伏击,身受重伤的他躲进了麦地,但运气很差劲,被一个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发现,随即手起刀落砍下了脑袋。

晚清数得上号的名将不多,僧格林沁绝对是其中之一。作为蒙古族将领,僧格林沁相比于汉臣更受清廷信任。

僧格林沁的祖先可追溯到成吉思汗,祖上是最早与爱新觉罗家族联姻的科尔沁贵族,可想而知,僧格林沁的身份有多高贵。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小时候的僧格林沁家境贫寒,靠着为富人放牧为生。原因在于家族庞大,爵位一代一代稀释,到了僧格林沁这一代与普通人没什么太大区别。



不过上天还是眷顾僧格林沁的,14岁那年,蒙古科尔沁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多罗郡王没了继承人。

多罗郡王是清朝世袭罔替的爵位,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奈何族长索特纳木没有子嗣,只能在族中挑选一人首位义子,僧格林沁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或许僧格林沁真的是科尔沁的“天选之子”,他很有才华,把蒙古治理得非常好,加上当时的清王朝需要科尔沁铁骑,年仅23岁的僧格林沁晋升一品大员,成为清王朝统治阶级的高层人物。

从此以后,僧格林沁官运亨通。1850年,僧格林沁领侍卫大臣,加镶黄旗蒙古都统,达到个人的权力巅峰。

晚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空前状态,八旗兵实际上已经不在旗主手中而是都统,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僧格林沁是有兵权的。

军事上,真正让僧格林沁崛起的是镇压太平军,两年之内经历大小数百战,将太平军名将林凤祥、李开芳斩于马下,威名传遍大江南北,与曾国藩齐名。

然而,当时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太平天国是内忧,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就是外患,僧格林沁也吃了大亏。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僧格林沁作为清军将领率军抵抗英法联军的侵略并取得胜利,这也是清朝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第一次胜利。

朝廷上下异常兴奋,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僧格林沁再次带兵出征,可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之下,骑兵毫无招架之力,溃不成军。联络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行宫。

这次兵败不止僧格林沁被革去王爵,圆明园也因此被毁。最终清王朝被迫签署《北京条约》算是告一段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内太平天国尚未镇压,国外西方列强屡次侵犯,这还不算,山东一带的捻军也越来越活跃。

为了镇压捻军起义,清政府又恢复僧格林沁的王爵,领他出兵镇压捻军起义。当时的清王朝以为捻军不过是一群散兵游勇,不足为惧,万万没想到,他们出奇的难对付。



捻军与太平军处在同一时期,二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他们行动灵活,兵力充足,清军想在短时间内平息内乱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军本以为会速战速决,没想到持续了四五年之久。1864年,太平军扶王陈得才与捻军首领张宗禹会师于湖北麻城一带,势力不断扩大。

僧格林沁派自己的副将苏克金进攻,结果却是清军大败,僧格林沁亲自带兵出征。捻军的灵活让清军疲于奔命,到了力竭的地步。

1865年3月,僧格林沁的部队筋疲力尽,战马没力气,手下士兵有的累死,有的被击毙,就连僧格林沁本人也到了极限,疲倦的手甚至握不住缰绳。

五月份,清军与捻军在山东菏泽的高庄相遇,两军再次交战,清军几次进攻都被捻军挫败。无奈的僧格林沁带着残余部队躲在荒庄伺机突围。



且战且退的僧格林沁没了力气摔落马下,手下部众伤亡殆尽,不得已跑进麦田躲避。捻军也在周围寻找他的下落。

僧格林沁已经没力气再跑了,却在这时,一个年轻的捻军士兵出现在面前,此人名叫张皮绠,从小在捻军长大,他根本就不知道眼前这位伤痕累累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一刀下去,僧格林沁死于无名小辈之手。

僧格林沁的死震惊朝野,同治帝赐谥号“忠”,配享太庙。而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也没有好下场,多年以后他被逮捕,凌迟处死。

参考信息:《清史稿》.民国: 卷四百零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