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夏,北京的天气闷热异常。刘家栋站在北长街一栋普通的院落前,内心却如同翻江倒海。他已经整整20年没有见过自己的老首长陈云了。这些年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不知老首长可还记得自己?
刘家栋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敲响了大门。门开了,一位警卫员将他引入院内。穿过简陋的庭院,刘家栋来到了一间朴素的办公室前。推开门的一刹那,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只见陈云正坐在一张破旧的沙发上,目光慈祥地看着他。"你怎么头发也白了?"陈云轻声问道。这句平淡无奇的问候,却饱含了多少沧桑岁月的故事?刘家栋和陈云之间,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深厚渊源?
刘家栋初识陈云:从延安抗大到中央组织部
1938年的延安,战火纷飞,革命圣地却迎来了无数热血青年。这一年,刘家栋从抗日军政大学四期一大队调到四大队,原本要担任九队副指导员。谁曾想,命运的齿轮在此时悄然转动。
刘家栋来到校政治部干部科报到时,科长李志民对他说:"陈云同志需要一个秘书,我们推荐了你,你就到中央组织部报到去吧。"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命,让刘家栋既惊讶又忐忑。
第二天,刘家栋来到延安城里的一个小四合院,这里就是中央组织部的所在地。他站在一个窑洞门口,轻轻喊了声"报告"。里面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来吧。"
推开门,刘家栋看到了陈云。这位30多岁的中央领导同志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中等身材,很瘦弱,脸色略显苍黄,但目光炯炯有神。陈云和蔼地询问了刘家栋的经历,从燕京大学的学习到参加"一二·九"运动,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陈云听完后,对刘家栋说:"我们准备把你调来,到我这儿工作。另外,我兼中央青委书记,还需要有个人经常到中央青委联系联系。找你来,过几个月再来一个人,他可以多跑些青委。你看你有什么意见?"
就这样,刘家栋成为了陈云的秘书,开始了他在中央组织部的工作。他住在陈云窑洞旁边的一个窑洞里,与李富春的秘书同住。这段时期,刘家栋的主要工作是办理交办的事宜,收发信件,接待来访,还参加一部分地方工作科的工作。
然而,初来乍到的刘家栋内心并不平静。他看到过去在北平的同学和在抗大的同学都奔赴前方,心中难免羡慕。同时,他也感到在机关工作责任重大,担心自己无法胜任。
于是,刘家栋向陈云提出了调动的要求。出乎意料的是,陈云并没有立即拒绝或批评他,而是说:"好吧,你回去想一个礼拜再说。"
这一周里,刘家栋深思熟虑,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他明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服从组织决定,努力做好工作。几天后,他向陈云汇报:"我想好了,不走了,就在这里好好工作。"
陈云听后哈哈大笑,对他说:"这就对了,其实在这里可以好好学习,学习条件比下边强,对你成长是很有利的。"
事实证明,陈云的话是对的。在中央组织部的三年多时间里,刘家栋的成长速度很快。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处理日常事务,还通过参加陈云的谈话和会议,扩展了视野,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1941年秋,中央决定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刘家栋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的富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长。临行前,陈云专门来到刘家栋的窑洞,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陈云肯定了刘家栋这几年的进步,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希望他能珍惜这次到基层锻炼的机会。
这次谈话,成为刘家栋日后工作的重要指引。在富县的三年里,他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期间,他还给陈云写了三封信,反映了基层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陈云收到信后非常重视,不仅亲自回信指导,还将信件转呈毛泽东主席过目。毛主席在《组织起来》一文中,针对刘家栋反映的情况,强调要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关心"救民私粮",而不是"救国公粮"。
这一切,都让刘家栋深深感受到老首长对基层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年轻干部成长的关心。在陈云的指导下,刘家栋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素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