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朝鲜战场上的飞虎山战役打响。志愿军335团在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中,面对装备精良的韩军第7师的猛烈进攻,依托有限的武器弹药和恶劣的战场环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在连续五天五夜的激战中,335团2营6连伤亡惨重,整个连队几乎全军覆没。2营教导员在遍布弹坑的阵地上,踏着战友的遗体,一声声呼唤着幸存者。最终,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只找到了一位身负重伤的副连长。然而,这支英雄连队的顽强抵抗,连同整个335团的不屈战斗,最终以歼敌1800余人的辉煌战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史上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

血染飞虎 铸就英雄史诗



1950年10月下旬,朝鲜半岛战火纷飞。志愿军部队悄然跨过鸭绿江,投入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中,335团承担着守卫飞虎山的重任。飞虎山位于朝鲜半岛的重要战略要地,控制着通往平壤的关键路段。

335团的战士们大多来自华北农村,他们携带的武器装备相对简陋。每个战士的背包里,除了几颗手榴弹,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子弹。



面对他们的是装备精良的韩军第7师,这支部队配备有美式重型火炮和先进的通讯设备。仅在火力配置上,韩军就比志愿军强大数倍。

11月初,飞虎山地区的气温已经降至零度以下。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在寒风中构筑着防御工事。

335团的指挥官范天恩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命令部队利用地形优势,在山顶、山腰设置多道防线。



团里的工兵连夜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战士们用随处可见的岩石和倒下的树木加固防御阵地。

2营5连和6连被派往最前沿阵地。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大多是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模的战役。

后勤补给线拉得很长,运输物资只能靠战士们肩扛手抬。为了节省弹药,官兵们开始收集路边遗落的子弹壳。



朝鲜老百姓看到这支军队的艰苦条件,纷纷送来粮食和御寒的衣物。这些支援物资被战士们均匀分配到各个连队。

11月5日夜晚,韩军的侦察机频繁在飞虎山上空盘旋。335团的指挥部预感到,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范天恩召集各营连干部,部署了详细的防御计划。他特别强调要节约弹药,集中火力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在阵地前沿,战士们挖设了大量的坑道和交通壕。这些工事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营教导员带领战士们反复演练转移路线和战术动作。每个掩体的位置,每条撤退的路线,都被反复确认。

就这样,在寒冷的深秋,这支志愿军部队以最朴素的军事素养和最坚定的信念,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血战。



血战冲锋 决死护卫飞虎山

11月6日拂晓,韩军发起了第一波攻击。密集的炮火倾泻在飞虎山阵地上,整个山头被爆炸声和硝烟笼罩。

敌军的炮火持续了两个小时,山上的防御工事遭到严重破坏。335团的战士们紧贴着战壕底部,等待着敌人的步兵进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