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约1840字,阅读需要5分钟

暮色中的瓦窑村,一家处处展现出军旅元素的火锅店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诱人的香气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这正是近来“火出圈”的,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街道瓦窑村的老兵社区火锅店(下称老兵火锅)。



在瓦窑村,与老兵火锅一样“人气爆棚”的,还有老兵盖碗茶、老兵食堂等热门打卡点。这些兼具“烟火气”和“幸福味”的“老兵”品牌门店,不仅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也为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贡献了“瓦窑方案”。


据了解,瓦窑村辖区现有退役军人70名,现役军人3名,普通民兵100名。近年来,瓦窑村不断探索“基层治理+社区产业发展+标准化”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兵味”浓、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馆、火锅店……社区治理鲜活

“现(退)役军人、民兵、战旗红志愿者等,2元钱就可以在这喝茶,‘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当天还可以免费喝茶……”走进老兵盖碗茶,30余名退役老兵正在喝茶、下棋、摆龙门阵,一派其乐融融的热闹景象。


“老兵盖碗茶开展传统文化体验、邻里居民聚会、退役军人联欢等‘一月一品、一季一剧’活动,让群众在茶香中感受邻里之情、文化之美。” 瓦窑村党委副书记唐亮表示,社区还通过老兵茶叙会、老兵议事会等形式,解决小区居民的烦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目前老兵盖碗茶已接待退役军人和周边群众超10万余人次,逐渐成为邻里社交的“催化剂”和“链接地”。同时,茶馆收益还用于反哺社区建设,每年支持退役军人活动及捐赠社区微基金超3万元。该项目还先后荣获成都社区生活服务“好项目”称号、省级基层群众自治优秀案例。


以老兵盖碗茶为依托,瓦窑村“战旗红”仪仗队、“战旗红”应急救援队、“战旗红”社区服务队相继成立,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国防教育的先锋骨干力量。




“由3000余名村民自己做老板”的老兵火锅,则是瓦窑村继老兵盖碗茶、老兵食堂后,在“老兵”品牌集群下培育的又一产业阵地。“我们开这个火锅店,不仅解决了10余位老兵及村民的就业问题,也盘活了村中的闲置资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据唐亮介绍,老兵火锅制定了比例为“50%群众分配+20%公益基金+15%企业发展资金+15%员工激励资金”的分配制度,火锅店所获得的营收将优先用于村子里的建设发展,比如“一老一小”的福利提高、开办免费寒暑假托幼培训等公益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线下产业外,瓦窑村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小瓦善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香油、火锅底料等产品进行线上售卖,拓宽营收渠道,努力让村民们腰包更鼓、日子更红火。


“标准化+”助力产业壮大

随着村集体产业不断壮大,如何引领“老兵”产业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据了解,瓦窑村大力践行“标准化+”战略,推动标准化与“老兵”产业深度融合。在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兴隆街道的支持和指导下,瓦窑村梳理总结“老兵”系列产业发展经验和服务模式,编制形成《瓦窑村“老兵”系列产业服务与管理规范》内控标准,涵盖“老兵”系列产业的产业类型、基本要求、服务要求、管理要求、评价与改进等内容,对“老兵”系列门店、拥军商家联盟等启用统一标识,实行规范管理,进一步增强拥军商户的参与感和自豪感,提升“老兵”品牌的辨识度和知名度。


老兵盖碗茶等产业经营的背后,展现的正是社区治理的标准化智慧。老兵盖碗茶的设计理念及运营方式,是瓦窑村通过“三有七步”标准工作法(三有,即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七步,即议题收集、组织审核、讨论决策、议题公开、具体实施、监督落地、群众点评)以及“1+3+N”多元协商模式(1为田园诗驿小区党支部、3为物业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企业商铺,N为各类民主协商代表)决议而出。通过居民“自己想、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激发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与活力。


如今,在社区治理标准化思路的引导下,一系列乡村振兴实体项目在瓦窑村陆续落地。据了解,瓦窑村盘活闲置空间,打造老兵食堂、村助老服务点、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示范点“三位一体”惠民载体。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共建“拥军商家联盟”,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退役军人及其家属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瓦窑村党委书记唐朝阳表示,未来,瓦窑村将持续践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优化社区商业新业态,打造多元互动新场景,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着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让“幸福瓦窑”成色更足、品质更高。

记者:潘安琪

编辑:李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