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兵王琪,在滞留印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亲人的那一刻,王琪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异国他乡多年的委屈与心酸在此刻终于得到了宣泄。

那么,这位老人在印度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时隔54年后才得以重返祖国呢?



因“间谍罪”被印方关押7年

自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政府便不断地向我方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蚕食中国领土,在被拒绝后,印度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边界地带频繁挑起事端、制造冲突。

从1961年开始到1962年4月期间,印方更是肆无忌惮,甚至擅自在中国境内先后建立起多个军事据点。

我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在印方接二连三的挑衅下,我方应下了这一“挑战”,10月,中印边境战争正式打响。

考虑到边境作战环境的极端恶劣,为了确保物资与补给的畅通无阻,我方调派了工兵营前去清除障碍、架桥、修路等,王琪便是其中的一位工程兵。



在历经32天的战斗后,我方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没多久,部队便接到了撤离的命令,正当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时,有战士注意到:

“王琪呢?怎么没看到他?”

对啊,王琪呢?战士们焦急万分,在周围的村庄、山区、森林等地四处搜寻,在这一片寻了个遍,就这样一直寻了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始终一无所获。

最终,部队只能无奈先行撤离,王琪就这样,从众人的视线中彻底“消失”。那么,王琪究竟去了哪里?

原来,当时正值元旦假期期间,王琪便想着在周围转转,结果一个没留神,深入了森林。



眼看天渐渐暗了下来,王琪却还没有找到回去的路,他心里急,越急就越会出错。

最后路是走出去了,但却不知道走到了哪条路,正在他不知所措之际,不远处驶来了一辆印度红十字会的汽车。

王琪心想,自己这下有救了,便急忙拦了下来,却不料,正是王琪的这一举动,改变了他的一生。

王琪天真的以为,中印战争已经结束,中方出于人道主义,释放了大批的印度战俘,相反的,印方应该也会好心地将他送到中国。



他太高估了印方的心,上车后,印方便将他五花大绑了起来,担心他的叫喊声会吸引到人群,刚一上车便将他的嘴死死封住。

最终,印方将王琪带到了军营,投放进了监狱,他们认定王琪是中方派来的“间谍”,不断地询问他关于中方的一切情况。

印方用尽了各种手段逼问,王琪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有句老话说得好:“酒后吐真言。”

印方还曾不断地给王琪灌烈酒,就是想着等他醉了,意志薄弱了,能吐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当然这个方法仍不奏效,被灌酒后,王琪两眼一闭睡了过去,没多久便响起了鼾声,醒后还是什么也没说。

印方见什么也问不出来,便放弃了,将王琪丢在监狱里“自生自灭”,监狱的生活并不好过,王琪不过是从一个地狱转到了另一个地狱罢了。

印度人都是用手抓着吃饭,作为中国人的王琪自是难以接受,但为了活下去,慢慢地王琪也就习惯了。

在监狱中的生活,除了吃、睡再无其他,偶尔还能去广场上放放风,等到了晚上,王琪就被关在这狭小、潮湿、暗无天日的监狱里。



这样的生活,王琪过了整整7年,等好不容易被释放后,却被印方告知不能回国,只能继续留在印度。

就这样,王琪被押送到了蒂罗迪村,这里是铁矿区,所有出去的路都被封死,王琪也就死了心。

毕竟自己一没证件,二没证明,有“间谍”嫌疑还没钱,当下似乎只有这一条选择了,王琪也不得不认命了。

实际上,这就是一座“活监狱”罢了。



漂泊印度54年

在监狱的那7年里,王琪跟着警察、哨兵等学会了说印地语,那段日子里,他的周遭空无一人讲汉语,久而久之,就连一些汉字也在他的记忆中变得模糊起来。

所幸出狱后接触的人多了,便能看到许多中国人,他与同胞们频繁交流,向他们借阅书籍,借助这个机会,才慢慢记起来。

起初,王琪在一家面粉厂做工,他勤勉工作,省吃俭用,渐渐地积攒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便想着在周围自己做点生意。

对于印度当地居民来说,王琪无疑是一个外来“入侵者”,村民们虽对他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所幸对他都还不错。



白天以微笑示人的他,在夜幕降临之时,才会卸下防备,将自己思乡念亲的情绪发泄出来,有时甚至会彻夜难眠,泪水涟涟。

好在,王琪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当地开了一间小型的店铺,但因为他初来乍到,不懂得当地的“规矩”,没有向相关人士打点关系,因此时常受到警察的刁难。

甚至有一次,王琪的腿被一名警察恶意打断,直到这名警察被调离,他的生活才渐渐恢复了平静。

某日,村里的一位热心肠给王琪介绍了一位印度姑娘。对于婚姻大事,王琪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考虑。



更何况,这位姑娘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如果与他结为连理,他几乎要直接承担起“父亲”的角色。

介绍人看出他的犹豫,便宽慰他说:“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也不强求。但你在异国他乡,还是要多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王琪觉得这话在理,毕竟村民们能伸出援手是出于情义,而非义务,他不能总依赖村民的善心生活。

经过一番权衡,王琪最终决定与这位印度姑娘结了婚,婚后两人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倒也幸福。



民间有句俗语:“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正当王琪的生活在一步步向前迈进时,家中却遭遇了巨大的变故。

王琪的长子患上了重病,为了给儿子看病,王琪四处求医问药,只为能救儿子一命。

可最终,王琪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儿子的命也没能挽救回来,那一刻,王琪心如刀绞,他从未想过自己会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这些年来,王琪从未放弃过回国的念头,儿子的离世更是让他坚定了这一决心,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找回国的途径,希望有一天能够重归故土。



五十载漫漫归家之路

1986年的一天,王瑜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看到署名后,王瑜心头一震——这是“失踪”多年的弟弟王琪寄来的!

当他满怀期待地拆开信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陌生的“外文”,让他不禁连连摇头。

不过这却是几十年来,王瑜第一次有了弟弟的消息,他激动不已,急忙找来了能“破解”外文的朋友。

很快,这篇看不懂的“外文”便被破解了出来,原来,这些年王琪一直在印度的一个偏远村落里生活,并且在那里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王琪担心自己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会去了,幸而那时中苏关系有所缓和,王琪的这封信才得以寄回家乡。

王琪的心里没有别的想法,哪怕自己不能回国也没关系,只要是能与家乡的亲人联系上,知道他还活在,知道在印度还有一支血脉,就足够了。

从王琪一封封寄回的信件中,不难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他提到的最多的,便是母亲和“回家”。

他并不知道,当家人终于收到他的第一封信时,母亲李氏已经带着遗憾离世了。



想当年,王琪家中在村里也算得上是大户人家,而王琪更是母亲最宠爱的孩子。

王琪参军入伍时,母亲特地前往青海看望他,母子俩还合影留念。谁也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别......

从那以后,母亲李氏便坚决不让家中的孩子再走王琪的从军之路,人人都说王琪“失踪”了,可她不相信,她认为儿子一定还活着,只是还没有找到。

王琪的家人也从未放弃过寻找他的希望,大哥王致远甚至多次前往部队打探他的消息,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李氏最终也没能等到王琪的消息,临终前嘴里还一直念叨着:“老三......老三......”就这样郁郁而终了。

家人们怕王琪伤心,一直没敢告诉他母亲去世的消息,直到2008年,王琪终于与家里通了电话,听到那熟悉的声音,他激动得泪流满面。

他哽咽着对大哥说:“大哥,我想听听咱妈的声音。”大哥却悲痛地告诉他:

“你个瓜娃,咱们都七老八十了,咱妈还能活到现在啊......”

2013年,王琪的侄子王英军以游客的身份前往了印度,见到了自己的三叔王琪。



王英军他惊讶地发现,三叔的生活并不像信中描述的那样美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透顶”。

因为穿着破旧的衣服,王琪甚至被酒店拒之门外。还是侄子重新给他买了套新衣服,他才得以进入酒店。

在各方的帮助下,王琪终于在2013年拿到了中国护照。与此同时,大使馆也在不断努力与印度政府沟通协商。

终于,在2017年,年近八旬的老兵王琪在滞留印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后,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飞机上,王琪只是静静地盯着窗外,此刻他的心中,是兴奋,是激动,也是释然,他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再回到家乡。

与此同时,咸阳国际机场挤满了前来接机的人,有家人、有媒体记者、还有拿着鲜花的陌生人。

王琪在见到大哥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在异国他乡多年的委屈与心酸在此刻终于得到了宣泄,两人紧紧相拥,久久没有分开。

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在村口,王琪的家乡薛宅村也拉起了“欢迎老兵回家”的横幅。



结语

至此,在印度漂泊了54年的老兵,终于回家了!

参考资料
被困印度五十余载中国老兵的漫漫归家路. 人民网-国际频道
老兵王琪的五十年归途:84岁大哥摸摸他的头说“你回来了”. 环球网
滞留印度老兵回国 王琪回忆被印度人灌酒逼供:什么都没说. 观察者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