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是喧嚣浮世淌过每个人心间的清溪,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鲜有人知的是,叶嘉莹与成都青羊还有着一段深深的诗缘。

一心向往草堂的春天

叶嘉莹一生钟爱杜甫诗篇。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叶嘉莹便跑遍台湾地区大小图书馆,辑录自宋迄清的35家杜诗注本、49种不同版本,形成了一部研究杜甫《秋兴八首》律诗的专著

1981年4月,在海外执教中国传统诗词多年的叶嘉莹,接到杜甫学会首届年会的邀请函,欣然应允参加。

她曾回忆,“那时正值温哥华繁花似锦的春天,而我却一心向往草堂的春天。”当时叶嘉莹在加拿大UBC大学任教,由于不是假期,很钦仰杜甫的她匆匆请假飞到成都。

当时她在飞机上还口占一首绝句,其中两句是“作别天涯花万树,归来为看草堂春”。在位于青羊区的杜甫草堂和锦江畔,她还写下“一生最耽工部句,今朝真到锦江滨”,表达第一次来到青羊的感受。


▲1981年叶嘉莹贺成都杜甫研究学会首届年会召开所写诗稿。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来到草堂,叶嘉莹与缪钺等巴蜀学者畅论诗词,十分尽兴。

“开完会以后,大家一同漫步草堂,杜甫诗中所叙写过的景物情事会同时涌现在每个与会人士的脑海中。以至于随便任何一个人吟诵起杜甫的一二诗句,都可以引发其他同游者的共鸣。仿佛当年写诗的杜甫,也就正行走在大家的身边。”而这种感受,是她在海外所参加过的任何会议中从未有过的。

如今,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常设展“情系草堂”中,关于1982年杜甫学会的活动照片中,一位穿蓝色人民装的女士,面容清秀,气质出众,那就是叶嘉莹


▲叶嘉莹的照片在杜甫草堂。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叶嘉莹讲杜甫

在还乡无计的岁月里,杜诗最能慰藉叶嘉莹。她生前曾回忆:“那时,每当我在海外为学生们讲授杜诗,读到‘每依北斗望京华’时,总不免引起心中强烈的家国之思。”

2016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的《杜甫研究学刊》提出邀请叶嘉莹担任学刊顾问一事,她欣然应允,并表示学刊是研究杜甫的权威专刊,一定要办好。

2021年,作为草堂书院名誉院长的叶先生为庆祝草堂书院落成揭幕,还专门录制了3分钟的视频致辞。

对挚爱的杜甫,叶嘉莹曾这样讲道:

李白是了不起的一位天才,但他的诗多半是从自己出发的;杜甫不是这样的,他真的是深入生活,关心大众。他能够体验各方面、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而且能够把它写好,这是造成杜甫诗集大成的一个原因。

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这份关怀真的是出自于他的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深厚。他把道德伦理的感情与他自己私人的本性的感情结合起来打成了一片。他所写的那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大众的感情如此真挚深厚、博大,这是造成杜甫集大成的另外一个原因。

诗词伴随了叶嘉莹的一生,也陪她度过了许多人生困厄的时刻,让她“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对她来说,“生命的感发”是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

听过叶嘉莹讲座的学生觉得,她先“降低了诗词赏析的门槛,又手把手领着人进来”。“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是与生命相融会的感发。”

百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为中国诗词吟哦至今的叶嘉莹,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


▲叶嘉莹。图片来源:南开大学

【往 期 回 顾】

来源:成都方志公众号

编辑:梁艺怀

转发周知,让更多人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