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5年3月,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特赦,监狱外一位妆容整齐的微胖老妇人正在焦急得等待着一个人。
随着大门打开,一位精神饱满,穿着干练的老人走了出来,这时老妇人再也掩盖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冲上前去抱住了这位老者。
这一天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二人分手之时还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和英姿飒爽的后生,现如今都已经变成了满头银丝的老太太和老公公了,只可叹岁月无情啊。而这个刚出狱的男人就是黄维,蒋介石曾经最死忠的支持者,老妇人正是他的妻子蔡若曙。
当国民党得到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立马派人传信给他,承诺只要他前往台湾,就按照中将的标准补发他27年薪水。
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蒋介石最忠实的信徒却拒绝了这个提议,并坚定的说道:“还是留在大陆的好。”
那么,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竟让他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的故事中。
书生出身的将军
1975年时,黄维终于获得了特赦,这个消息对他而言是如释重负的解脱,他在囹圄中度过了27年,此时终于可以重见天日,脚下的路,新鲜的空气,无一不在诉说着自由的味道。然而,黄维还没来得及高兴,一封特殊的来信却让他陷入了深思。
这封信是来自台湾的,黄维在看到信的那一刹那,要说不激动那肯定是假的,但当他真正打开信封,看到信中的内容时,他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信件阅读完后,他便将信重新放回了信封中,然后点燃了一支香烟猛吸了一口,在思考了片刻后,便坚定的说道:“薪水就不必了,还是留在大陆的好,我不想辜负任何一方。”
信中究竟写了什么?竟让黄维无缘无故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原来啊,国民党在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便特意派人传信给他,极力的邀请黄维回到台湾,并承诺如果黄维愿意回来,就为他按照中将的标准补发27年的薪水。
这个邀请让黄维既惊讶又感慨,但随后便坚决的拒绝了,这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感激,而是在这27年来,黄维在见识到了我党的观念后,深深的被感染和启发了,在这里他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信仰,所以他觉得留在大陆,才是他最正确的选择。
其实,黄维能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党的英明政策,另外,除了这个原因,还和他自身早年间的经历有关。
1904年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盛源乡农家,相较于其他饭都吃不上的贫困农民家庭,黄维还是比较幸运的,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也正是因为如此,黄维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他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又考入了鹅湖师范,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乡担任小学教师。
在消息闭塞的江西乡下,当时的学校并没有多少新式教育的痕迹,而黄维的到来,似乎打破了这层桎梏,因在学校宣传过于新潮的思想,而被当地乡绅记恨。
那么,肯定就会有人问了,为什么会被他们所忌惮呢?因为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里,乡绅是直接的利益获得者,如果人人都像黄维一样有着“不安分”的想法,他们绝对的地位岂不是很快就会被推翻吗?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在这些乡绅的一番操作下,黄维不得已辞掉老师的职位,但光是让黄维丢掉教师的工作还不够,乡绅认为只要有他在一天,这个小乡村就不得安宁一天,所以便处处排挤他,无奈之下,黄维只得离开家乡。
后在方志敏的建议下,他决定弃笔从戎,是的,他选择报考黄埔军校,并最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和陈赓等成为同班同学,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儒家思想和教学,黄维骨子里和性格里都沾染了一丝谦逊文雅的感觉,而这也是后期黄维在国民党中被称为“儒将”的主要原因。
在进入黄埔军校后,黄维学到的不仅仅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军事教育,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那几年的时间里,黄维被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深深的的吸引,认为这才是真正救国救民的真谛,他决定要让三民主义传播神州大地。
而黄维的行事理念,也被当时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默默的记在了心里,他认为黄维是个可塑之才,日后或许可以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