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体制的社会的一大特点,便是阶级固化。

在漫长的时间里,士族门阀长期垄断着官位的选拔,一直成为当时的肉食者。

而普通百姓就只能是百姓,平时拼了命干活,给上层统治者提供税赋,战时就豁出命上战场当炮灰,想要改变命运,几乎没有任何出路。

因为根本不给你当官的机会,你想实现阶级跨越,比登天还难,只能被牢牢束缚在既定的命运轨迹上。



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才赋予了寒门子弟一线生机,让底层百姓家的读书人,凭自己努力,有了走上青云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机会。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历经唐宋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这一制度以考试为手段,通过层层选拔,将那些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学子选拔到政府各部门任职。

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是真正为社会底层提供向上流动机会的“破局者”。它存在千百年的时间里,让许多出身贫寒的学子通过努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在古代官和民,在待遇、地位等方面,那可是云泥之别,正因如此,能改变读书人自身和家族命运的科举,也让在某种程度上让一些人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疯狂

大家所熟知的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范进的故事,出自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是个寒门子弟,一心想通过科举翻身,自小就苦读诗书。可他二十岁应考开始,在接下来三十几年的时间里,考过二十余次,却是屡考屡败,还是没有结果。

本来家中就穷,还得几十年供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考试,这让范家更是一贫如洗,家里人常常是三天饿九顿,他的母亲饿得老眼昏花。范进也因此受尽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在这样的压力和环境下,范进在五十四岁那年,顶着压力偷偷又去考了一次。幸运的是,这次竟然中了举。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长时间精神处在压力和失望之下的范进,竟然在确认自己中举消息的那一刻疯了。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说完,往后一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醒来又拍着双手,放声笑道:“噫!好!我中了!”然后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走出大门没多远,掉进了泥潭子里,弄得披头散发,满身脏兮兮的……

这一场闹剧,在范进岳父胡屠户上前重重呼他地一巴掌中结束。



有人觉得范进真是太夸张了,不就是中个举嘛!至于这么开心嘛!

说这些的人那是肯定不了解举人在封建时代的的含金量,这个我们可以从范进中举之后的改变略知一二。

在范进中举之前,他是一个备受嘲笑的落魄书生。他的岳父胡屠户对他冷嘲热讽,邻居们也对他指指点点。

当他成功中举后,一切都变了。胡屠户变得毕恭毕敬,邻居们也纷纷前来巴结,连当地的地主士绅都来给他送礼物。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都是举人这个身份所带来的。



范进中举后并未立即被授予官职,但在科举制度下,举人已经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如果后面的会试殿试成绩好,那是可以授予县令官职的,甚至还更高,那可是县地方的一把手,是真正地方说一不二的官老爷,那别人能不巴结嘛!

古代一个县也才县令、县尉、县丞等少数几个人是官,其他都是办事的吏。就算会试考的不好,那也是有官位在身,那在地方上实力也不小。

正因为社会阶层、财富、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别,才击破了长期处在精神压力之下的范进心理承受能力,方出现疯癫的现象。

范进的“疯癫”,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崩溃,更是整个科举制度对他、对无数寒门书生心理压迫的映射。



范进之后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范进经过会试后,被朝廷授予山东学道的官职。这个官职放到当今社会,那可是省一级别负责教育的官员。

所以很多人从开始质疑范进,到理解范进,到最后想成为范进。

因为这事发生在我身上,可能会比范进更加得瑟和疯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