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根据真实故事创作,同时夹杂艺术化的改编,请自行辨别其中虚实
  •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先生,您说这世上真有人能用八个字就中了状元?"一名年轻学子满脸疑惑地问道。

坐在书桌前的老学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有啊,而且此人就在我们四川。"

"真的吗?那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吧?"年轻人兴奋地追问。

老学究微微一笑,"且听我慢慢道来……"

01

在清朝末年,四川巴县有一位名叫骆成骧的贫寒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父亲骆大成是个耕读传家的农民,母亲李氏则是个勤俭持家的农妇。虽然家境贫寒,但骆家人却十分重视教育。

骆成骧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五岁能背诵《三字经》,七岁便能写得一手好字。村里的老先生常常感叹:"这孩子天资聪颖,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天资虽好,但贫困的家境却让骆成骧的求学之路举步维艰。为了供养儿子读书,骆大成和李氏省吃俭用,甚至变卖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

"儿啊,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光宗耀祖!"骆大成常常这样叮嘱儿子。

骆成骧深知父母的期望,更懂得他们的艰辛。他发奋苦读,常常挑灯夜战。村里人都说:"骆家那个孩子,真是块读书的料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骆成骧的才华很快就引起了当时四川总督张之洞的注意。张之洞一眼就看出这个少年不凡,决定资助他的学业。



在张之洞的支持下,骆成骧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告捷。他先是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中了举人。每一次考试,骆成骧都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让考官们惊叹不已。

02

1895年,骆成骧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殿试。这一年,清朝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力衰退,外敌虎视眈眈。殿试的题目正是针对这一现状,要求考生给出解决之道。

殿试当天,金銮殿内气氛庄严肃穆。骆成骧和其他考生一同跪在殿下,等待皇帝宣布考题。

光绪帝威严地宣读道:"今日殿试,题目为'国势艰难,如何振兴?'诸位考生可各抒己见。"

此题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唏嘘声。不少考生都皱起了眉头,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对策。

骆成骧却显得异常镇定。

他深吸一口气,提起毛笔,在试卷上郑重地写下了八个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