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邯郸到高平,距离约五百里。一个国家,就在这五百里之间,上演了从崛起到衰落,从辉煌到湮没的国运浮沉。有时候,历史,不仅可以用时间去审视,还能够以空间去丈量……

01

丛台

在河北邯郸的丛台广场,有一尊手持一张弓的数米高的塑像。这个人,曾是这方楼台和这座城市,以及这片广袤土地的主宰。他,就是赵国辉煌历史的缔造者:赵武灵王。

三家分晋,赵国地盘最广,也最偏。其主要疆域,在今山西中部、北部和河南北部、河北南部。赵国周边分别有齐、中山、燕、韩、秦等诸侯,以及东胡、楼烦等部族。强敌环伺而欲长治久安,殆非易事。赵武灵王夙夜忧叹。穷则思变,于是,便有了胡服骑射。

赵国立国伊始,便常常面临来自东胡等部族的侵扰。赵武灵王的改革令时人极其意外——他下令,向这些经常侵扰赵国的胡人学习。

马的速度与机动,不仅人无法相比,战车也不能相提并论。并且,赵武灵王时代,早年贵族竞技式的车战,已演变成血腥残酷的你死我活的血拼,笨重的战车和不鼓不成列的战争道德早已不适应时代需要。赵武灵王思考的是,如果像胡人那样让战士们骑上来去如飞的骏马,在马上射击、冲锋,必将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最大的问题在于,华夏族的衣服不适合骑马。战国时,华夏族各诸侯国的衣服大体一致。我们今天笼统地把衣服称为衣裳,那时,衣指上装,裳指下装。上装有襦、褐、複、裘、袍等种类。裳是下装,和裙子相似,男女均一样。另有一种称为深衣,即衣和裳连在一起,相当于后世的连衣裙。可以想象,无论是穿裙子加长袍还是穿连衣裙,要纵马飞奔,做出各种复杂的高难度动作,实在勉为其难。

而游牧民族的衣服和华夏族不同。游牧民族的胡服,主要特点是短衣窄袖加合裆长裤,前者便于射箭,后者便于骑马。此外,华夏族的鞋子用布料,胡人的鞋子用皮革,皮靴自然比布鞋更适合野外运动。

当赵武灵王头顶阻力大刀阔斧地推行胡服骑射时,他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转眼之间就使偏僻弱小的赵国,以一种令诸侯眼花缭乱的速度强势崛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骑兵诞生了。

依靠骑兵,赵国征服了三胡(注:赵国的东北部是东胡,西北和北部是林胡、楼烦)。赵国对三胡的控制,意味着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战马,骑兵力量进一步增强。尤为重要的是,征服三胡后,赵国吞并了横在赵国中部、把赵国南北阻隔的中山。

中山既灭,赵国解决了心腹之患,南北疆土再无障碍。急剧扩张后,赵国疆域达到极盛:“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两千多年前,丛台竣工了。那时的丛台,远比现在看到的这座清代建筑更庞大更壮观。丛台的主要功能,乃是供赵武灵王检阅部队、欣赏歌舞。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高高矗立的丛台,是君王权柄的象征。

02

沙丘

公元前298年,秦都咸阳,在位十年的秦昭王接见了一位来自赵国的使者。使者的气质和言谈,令秦昭王颇有些意外。等使者辞别后,秦昭王派人追查,才知道使者竟然是赵国的主父。所谓主父,乃是赵国前国君赵雍——后来谥号武灵,史称赵武灵王。

赵国的主父,为什么要乔装打扮到秦国去见秦王呢?原来,在并三胡、灭中山之前,赵、秦之间,只有赵国西南部与秦国东北部一小部分接壤。诸侯要攻打秦国,必须经由秦国东部的函谷关西进,而函谷关易守难攻。

随着赵国占领云中和九原,形势悄然巨变:云中和九原在秦国北部,这就意味着,赵军可以从北向南,由秦国北方南下。

赵武灵王就是这样设想的。为了侦察秦国国情,他冒险扮作赵国使者前往秦国。前往秦国前,赵武灵王在宫中会见群臣,宣布把王位传给不到十岁的小儿子赵何,由肥义任相国,他自称主父。

赵武灵王内禅给儿子,其目的是想摆脱国内具体政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伐秦战争中。当然,他这样做还有另一番考虑: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此时已成人,按礼制,应该立赵章而不是赵何。但是,由于赵武灵王曾经十分宠爱赵何的生母吴娃,而吴娃刚去世不久,对吴娃的追怀与对小儿子的怜爱交织在这位多情的君王心中。于是,他决定立赵何为王。赵何年龄太小,他希望用禅让的方式让他尽快进入角色,趁自己还健在,教会他如何治理天下。

然而,废长立幼却引发了可怕的后果,也使赵国的崛起如同昙花一现。

赵章被废后,赵武灵王封他为安阳君,但赵章对父亲的安排耿耿于怀。并且,朝臣也分为两派,一部分同情赵章,一部分支持赵何。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悲剧,最终在一个叫沙丘的地方上演。

沙丘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城西北的大平台乡,距邯郸市区约七十公里。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宫举行朝会,赵章及其追随者发动兵变,肥义被害,赵何在将军高信保护下逃走,而早有准备的支持赵何的公子成——公子成系赵武灵王叔父,曾坚决反对胡服骑射——火速率军从邯郸赶来,包围了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将赵章杀死。

此时,赵武灵王已失去了对政局的控制,公子成和李兑既不敢弑君,更不敢撤围。于是,便令宫内所有人员退出,独独不放赵武灵王出宫。缺吃少喝,赵武灵王终至“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这位雄才大略的英主,竟以这种窝囊的方式,在空荡荡的行宫里悲愤死去。

不过,经由赵武灵王变法打下的坚实基础,还将在相当长时间里继续支撑赵国。

03

长平

高平,古称长平。战国时,属韩国。七国中,韩国最弱,又与秦国毗邻,被吊打的可悲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高平所属的上党,即今山西长治一带,位于太行山西南,太岳山之东,王屋山之北,这里地势高耸,对周围有居高临下之势。东进华北平原,西入临汾盆地,南指洛阳,北望太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要地。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与韩国主体分割,成了一块孤零零的飞地。为此,韩国不得不答应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换取和平。然而,上党人民不愿被以残暴著称的虎狼之秦统治,上党郡守冯亭派使者到赵国,请求把上党所属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派兵保卫上党。

从天而降的十七座城池,到底要不要接受,赵国君臣有过一番争论。最终,赵何之子赵孝成王赵丹实在拒绝不了如此大的诱惑,在平原君赵胜鼓动下,他接纳了上党,并派重兵布防。

秦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长平之战爆发了。

秦、赵两国大军,各沿长平城左右五十里的山地构筑营垒。秦军由王龁率领,赵军由廉颇率领。廉颇认为,秦军士气旺,意在速战。赵军弱小,处于劣势,最好筑垒固守。双方在几次小型交锋后,廉颇便令赵军凭借有利地形固守不出。秦军求战不得,渐渐失去锐气。

两军对峙长达两年有余,秦国开始实施反间计——秦国间谍潜入赵国,大肆散布流言,声称秦军真正害怕的是赵括,而非廉颇。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采取守势有所不满,怀疑他怯战,及至听到流言,信以为真,遂把身经百战的廉颇撤下来,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最终,赵括陷入秦军包围圈,只好就地坚守。由于得不到补给,绝粮一个半月后,军中甚至发生了士兵自相残杀、以尸体为食的惨剧。最后一次突围时,赵括亲自上阵,却被一阵乱箭射死。主帅阵亡,军中断粮已久,赵军兵无斗志,只得向秦军投降。

投降的赵军,人数多达四十万。白起(注:代替王龁的秦军将领)认为,这些赵军将士,秦国既没法把他们改编为秦军,又不可能将他们释放。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这样发生了。四十多万赵军将士,除二十多名年幼者被放还外,其余全部被杀。

四十万这一数字实在过于庞大,以至后人怀疑《史记》是否有所夸大。然而,高平地区不断发现的累累白骨,却证明了大屠杀曾真实发生。只是,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则是一个永远的谜。

长平之战的惨败,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隔四十七年;长平之战三十二年后,秦军攻破邯郸,赵亡。

长平之战的遗址

长平村以南十几公里的山谷中,有小村名谷口,据说就是白起杀俘的地方,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

村里,有一座骷髅庙,丹河就从庙前缓缓流过。这座四合院形制的庙宇,始建于唐。史载,唐中宗时期,还是潞州别驾的唐玄宗路过长平,长平之战留下的漫山骷髅,令他十分伤感,遂下令收集安葬,并立庙祭祀。不过,目前看到的骷髅庙已是清朝重建。正殿里,供奉着赵括夫妇。

令人意外的是,庙里还有一间小屋,门前挂着一块红底白字的牌:烧豆腐坊。烧豆腐是高平的一种特色美食,又名白起肉。——因痛恨白起坑杀数十万赵国将士,高平人发明了这种食物:把豆腐当肉,再用豆腐渣和蒜泥、生姜调成汁,当白起的脑浆。

长平之战遗址纪念馆外,也有一尊塑像,塑的还是赵括。塑像下方,有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史以哭喊、血泪和累累白骨在无声地警示后人。

聂作平/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