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看完长子县的三处寺庙遗址,我立刻赶往高平。在高平,我除了想看一两处寺庙以外,重点是要考察长平之战遗址。因为高平就是古代的长平,战国后期,秦赵长平之战是对历史带来巨大影响的战役,我已经走到晋东南,不可不一睹这处古战场遗址。

01

长平之战的经过

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最为强盛的国家,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为东方的一个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因而秦赵相争成为战国后期的重点大戏。



战国时秦与韩、赵、魏国形势图

秦昭襄王时,魏国人范雎投奔秦国,他向昭襄王献计说,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因此主张“远交近攻”,即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国,而对较远的齐、楚暂时不理。

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策略,于公元前 270 年发兵攻韩国,占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将韩国领地拦腰斩断。韩王十分紧张,欲将上党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但是上党将领冯亭以及部下军民不愿意投降秦国,希望联合赵国共同抗击秦军,于是将上党十七城献给了赵国。秦王眼看到手的城邑归了赵国,十分恼火,于是派将领王龁发兵上党,从而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秦始皇兵马俑坑反映的秦军军阵

赵国将军廉颇深知秦国远途作战,粮草不足,于是采取防御战术,筑垒固守。廉颇的战术有效地阻止了秦军的进攻。秦军大兵团远征作战,三年不胜,消耗极大,此时国内又发生大规模饥荒,战争持续下去,对秦军极为不利。秦王采纳范雎的计策,买通赵王近臣,又在赵国民间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老将廉颇,而惧怕年轻有为的马服君之子赵括。”赵王本就对廉颇坚不出战不满意,又听信近臣的谗言,准备换将。

当时赵国的将领中,名将李牧当时还年青,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未受重用。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向来有知兵的美誉,赵王便问赵括能否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的统帅是白起,我的胜算不大。如今的将领是王龁,我可以打败他。”于是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周赧王五十五年(前 260)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国军队使用的箭镞

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立刻以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以王龁为副将,令军中严守此秘密。赵括进攻秦军,白起佯装败退,赵括不知是计,命令赵军乘胜追击,直到秦军的营垒之前。这时白起派军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派出精兵向赵军发动攻击。赵括发现被围,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赵括将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仍不能突围。到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 46 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赵括无奈,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不成功,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



长平的地理位置

赵国军队失去主将,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好向白起投降。白起受降后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 240 名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中,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45万人,战役以秦国获胜而告终。对于这场大战,《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是:“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

02

长平之战尸骨坑的发现和发掘

大概是长平之战的结果过于惨烈,尽管赵国等国的史籍对长平之战曾有详细记载,但“焚书坑儒”后,有关长平之战的史料悄然不见,《史记》等史书对此战的记载也是匆匆带过,语焉不详。因此,“白起坑赵”便成了只有传说而无实证的历史悬案。

就在众多学者为解开这桩悬案四处寻找线索时,高平市永录乡永录村村民李珠孩,却在自家梨园里意外地揭开了谜底。1995 年 5 月 12 日,60 多岁的李珠孩和儿子李有金在将军岭下的承包地里刨地时,发现了大量白骨,李有金还发现尸骨堆里有一串长满铜绿的钱币,很多骨头上还带有箭头。两人立即上报。山西省考古所组织专家来到现场考察,从而使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



发现长平之战遗址的李珠孩

1995 年 10 月 20 日,山西省考古所、晋城市文物局、高平市文博馆联合,开始了长平之战遗址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剥离开地表土层后,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终于将这个长 11 米、宽 5 米、深 1.2 米的尸骨坑全部挖开。这个坑编号为将军岭 1 号尸骨坑。坑内尸骨无规则地层层叠压,有的是仰面,有的是侧面,有的是俯身,有的头与躯干分离,有的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造成的创伤,看上去触目惊心。此外,坑内还出土了刀币、铜镞、铜带钩、铁带钩、铁簪、陶器残片等。



尸骨坑发掘现场

考古人员根据发掘状况推测,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超过百具。此外,考古人员还探测到,在1号坑的西侧,还有一个宽 3-4 米、长 55 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 2 号坑。考古人员分析认为,这两个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是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经过两千多年的环境变化,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下。这两个尸骨坑是迄今为止最原始、规模最大、最具有文物价值的长平之战古战场尸骨坑遗址。它的发掘,印证了长平之战后秦军屠杀赵国战俘这一历史事实,同时,长平之战的许多疑难问题也据此得以澄清和解决。



尸骨坑发掘现场

基于这一发现而考察确定的长平之战遗址就在今山西高平城北 10 公里的长平村。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 10 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 30 公里。



03

长平之战的后续

经过长平决战,秦国打败赵国,扫除了统一六国的一个大的障碍。不过长平之战也留下了许多疑问,最大的疑问是:白起为什么要杀掉 40 万赵卒?今天看来,这似乎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 40 万赵国的士兵,养,养不起;放,放不得;编,编不成,只能处理掉。养不起,是因为当时秦军远途作战,粮草困难,能养活自己的士兵已经很不容易,根本负担不起 40 万赵军所需的粮食。放不得,是指放了 40 万赵军,就是放虎归山,秦军等于没有消灭赵军有生力量。编不成,是指将 40 万赵国军队编入本国军队序列,很容易引发大规模哗变。尽管如此,白起的这个举措还是为他带来千古骂名。固然历代都将其称为军神,但民间则认为其杀戮过重、大体对其采取贬抑的态度。



长平之战战场的惨烈情况

这 40 万赵卒究竟是如何被杀的呢?相当多的史籍在记载长平之战时,都沿用了司马迁“坑之”的说法。坑,在古代汉语里是“活埋”的意思,所以后代的许多讲史者都称白起“活埋了赵国 40 万战俘”,不过谁也说不清这 40 万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我读史至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那是 40 万人啊!全部活埋,是如何做到的?

长平之战 1 号尸骨坑的发掘,很好地解答了历史的疑问。尸骨坑的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有的胯骨中还遗留着短箭头,说明这些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白起活埋赵卒之说不能成立。



尸骨坑中散乱的尸骨

长平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 2200 多年,在高平仍可以看到很多与此有关的遗迹,听到很多与此有关的传说,同战争有关的地名,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今天仍在应用;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遗址尚可见到。

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中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现存的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



调查人员踏查战场遗迹

这里有必要记一笔尸骨坑的发现者李珠孩。这位老农在发现尸骨坑后,就义务担任尸骨坑的守护者。他没有要求报酬,义务守护了 8 年,直到 2003 年长平古战场永录尸骨坑遗址展示厅建成。因自家的近 3 亩梨园被征用,建成展示厅,他无地可种,只能自己想办法开荒。但每天只要有空,他就会到展示厅去转转,把自己当年发现这个遗址的故事讲给游客听。老人的义举殊为可贵,但可惜的是,我在参观遗址展示厅时,却没有碰到,不过好在展示厅中有他的照片,我也拍摄下来,作为本文最后的致敬。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