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英勇就义后被捕,她唯一的儿子最后选择自缢,而她的孙女则拒绝日本老兵的道歉。

2005年的时候,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日本老兵,历经千里迢迢的寻访,总算找到了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

这位老兵怀着一颗忏悔的心,打算当面致歉,并且送上数额不小的一笔赔偿金。可陈红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了这位老兵的预料。

到底是怎样的家国情怀,使得陈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笔能让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的赔偿金呢?

而且,在这之前,她的父亲陈掖贤为什么会在自己的左臂刺下“赵一曼”这三个字,最后还选择了自缢而亡呢?

这背后又藏着多少令人忍不住叹息的故事呢?咱们就顺着时光追溯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来聆听这个革命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吧。

一、

赵一曼的革命历程赵一曼,一位伟大的革命女英雄,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与英勇无畏。

她投身革命事业,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黑暗的夜空中熠熠生辉。赵一曼生长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期。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心中的革命火种开始萌芽。她积极地参与到各种革命活动中,不断地在革命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她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

无论是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还是艰苦的革命环境,她都从未退缩。她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力量,成为革命队伍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在革命的征程中,赵一曼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她为了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她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她的革命历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情怀。

大家都晓得赵一曼是抗日女英雄,可没多少人清楚,她年轻的时候,在四川宜宾城里可是一位通情达理、颇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呢。

1905年,赵一曼诞生于宜宾的一个思想开明的商人家庭,打小就接受着非常不错的教育。

在那个时候啊,女孩子上学可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然而赵一曼的父亲却执意要送女儿去读书。

1924年的春天,宜宾城内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它也彻底改变了赵一曼的人生走向。

彼时,宜宾城内有一群积极向上、充满热血的进步青年,他们精心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反帝游行。

游行队伍中,大家情绪激昂,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这样充满力量的口号。

当时,赵一曼正站在自家门口,目睹着这一切,她的内心被这场运动深深地撼动了。就在这一瞬间,她初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所蕴含的伟大力量。



没过多久,19岁的赵一曼就成为了共青团的一员。在共青团的培育下,她开始触及进步思想,阅读马列主义的著作。

1926年,时年21岁的赵一曼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了革命的征程。

1927年的时候,党组织挑中了赵一曼,让她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在莫斯科求学的那段日子里,赵一曼对马列主义理论展开了系统的学习。

与此同时,她还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陈达邦。他俩有着相同的志向和追求,没过多久就双双坠入了爱河。到了1928年,他们就在异国的土地上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同年,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出生了。可是,革命理想使得这对年轻夫妇无法享受平凡人的生活。

1929年,赵一曼回国后,党组织将她派往宜昌、上海等地开展地下工作。她把年幼的儿子交给丈夫的大哥照料,然后便全身心地扑到革命事业之中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东北的局势变得日益严峻起来。

1932年的时候,组织安排赵一曼前往东北,去协助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各项工作。在东北的那三年时光里,赵一曼以“刘姐”这一代号积极地活跃于抗日第三军中。

她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军队、投身战斗,还组建起抗日游击队,就这样成为了东北抗联不可或缺的重要骨干力量。

1935年的春天,赵一曼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的时候,运气不好被日本特务给发现了。那时候,她正打算穿越封锁线去运送一沓非常重要的文件呢。

在和敌人展开的追逐较量里,赵一曼尽管身负重伤,可还是咬着牙继续赶路。最后啊,她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村子被日军给围起来了,突围的时候很不幸就被俘虏了。



被捕之前,赵一曼把随身带着的重要文件还有党费,悄悄藏在了一棵老榆树下。之后呢,地下党员成功地把这些文件转移了,组织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这个细节啊,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慢慢被东北的老党员们披露出来呢。

二、母子间的生离死别

1935年秋,黑龙江省有一座监狱,里面关押着重要的政治犯,赵一曼就在其中。当时,她遭受了日军极为残忍的审讯。

日军一心想从赵一曼那里打探出东北抗联的组织架构以及其他同志的行踪。于是,他们动用了钢丝鞭、老虎凳、电刑等一系列酷刑,还把辣椒水往她的伤口里灌。

每一次受刑,赵一曼都会被剧痛折磨得昏死过去,可等她苏醒过来,却从未吐露过任何有关组织的消息。

在监狱里,赵一曼知晓其他被囚禁的同志都已经陆陆续续被处死了。有个狱警对她说,要是她肯写认罪书的话,就能得到从宽处置。

面对这样的诱惑,赵一曼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她让狱方给她拿来一支笔和纸,可她写下来的却是留给年仅7岁的儿子陈掖贤的遗书啊。

这封遗书是写在一张薄如蝉翼的草纸上的,书写的工具是铅笔。

赵一曼在遗书中,并未流露出对敌人的丝毫仇恨,满满的全是母爱。她这样写道:母亲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啊。

她盼着儿子能早日长大成人,这样就能慰藉九泉之下的自己了。最后,她还叮嘱儿子,永远都要铭记,自己是为了国家而英勇献身的。



1936年8月2日那天,赵一曼被押赴刑场。那时在场的目击者后来回忆说,她迈向刑场的脚步坚定得出奇。日本侵略者特意挑了烈日高悬的正午来执行死刑,妄图借助酷暑来击垮这位女共产党员的意志。可赵一曼呢,自始至终都昂首挺胸。

当赵一曼英勇就义之际,年幼的陈掖贤正在上海的陈家过着自己的生活。他全然不知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每日依旧满心期待着母亲的归来。陈掖贤的姑姑陈琮英为了守护这个孩子,便对他说母亲去了极为遥远的地方工作。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陈掖贤在上海熬过了一段困苦的童年时光。抗战爆发之后,上海被敌人占领,陈家只能带着他到处躲藏。在这个过程中,他陆续辗转于许多城市,有时候还得在亲戚家借住。虽然生活很不容易,可是陈家人一直都没有丢掉对这个孩子的教育。

一直到1945年抗战取得胜利的时候,13岁的陈掖贤才知晓母亲已经英勇牺牲的消息。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给陈掖贤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自那以后,陈掖贤便开始执拗地搜集有关母亲的一切资讯,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类渠道去了解母亲的革命事迹。

赵一曼英勇牺牲之后,她的遗书被日本军队当作战利品留存了下来。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这封遗书才得以再次现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