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横江立,生态谱新章。三峡工程,宛如巨龙卧于长江之上,它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等诸多效益,却也在鱼类世界掀起波澜。



遥想当年,孙中山先生于《建国方略》中提出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那是一个伟大梦想的开端。历经岁月,1994 年工程正式动工,而后三峡水电站建成,蓄水成湖,其面积广袤,涉及湖北、重庆多地。它犹如一颗明珠,在能源、生态等多方面熠熠生辉。就拿发电来说,那清洁能源的产出,相当于节约了海量标准煤,减少了巨量二氧化碳排放,对节能减排功不可没。它还改善水质,为众多水生生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

然而,这一伟大工程对鱼类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三峡大坝截断了长江洄游鱼类的生命线。洄游,是鱼类生存繁衍的关键环节,有生殖、索饵、越冬等不同形式。像中华鲟这样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每年都要从海洋洄游数千公里到长江上游产卵。曾有一位老渔民对我说:“中华鲟这鱼啊,可执着了,每年都要游那么远,那是它们的使命。可大坝一建,它们的路就断了。”在水污染、航运干扰、滥捕滥捞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许多洄游鱼类数量锐减。



虽在大坝设计初期就考虑到鱼道问题,但因落差巨大,技术受限未能建成。于是,专家们另辟蹊径,开展珍稀鱼类研究与繁殖保护工作。每年都会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达氏鲟等鱼类,还会在繁殖期人工诱导洄游鱼类到上游繁殖。一位鱼类专家感慨道:“我们是在尽最大努力弥补工程对鱼类的伤害,希望能保住这些水中精灵。”

幸运的是,对于一些非洄游性鱼类,三峡水库成了它们的天堂。这里有鲤鱼、鲫鱼等经济性鱼类大量繁殖。其中青鱼体型庞大,我曾听闻 2005 年金牛湖渔民捕获的那条巨型青鱼,长 1.8 米,重 228 斤,堪称青鱼中的巨无霸。鲢鱼和草鱼也不示弱,西班牙曾捕获 93 公斤的鲢鱼,可见其潜力。而长江流域的肉食性鱼类如鱤鱼,也常有钓友钓起大个体,甚至有 2 米长、70 公斤的。



在保护动物中,中华鲟无疑是长江中的巨无霸。有传说它能长到 5 米长、600 斤,但有记录的最大个体是 2015 年发现的“来福”,长 3.41 米、重 620 斤。白鲟同样令人惊叹,民间传言其最大个体达 7 米级、908 千克,可惜的是,白鲟已被宣布灭绝。一位长期研究长江鱼类的学者沉痛地说:“白鲟的灭绝是长江生态的一大悲剧,也警示着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保护。”

三峡水库中的鱼,见证着工程与生态的碰撞与交融。如今,我们在享受三峡工程带来的福利时,更应思考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继续追求工程效益的最大化,还是加大力度保护鱼类生态?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探讨,毕竟,这关系到长江的未来,关系到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