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姚媛媛

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内,一只像乌龟又像鳖的动物缓缓冒头,然后又悠然自得地开始“划水”,这一幕,被游客拍了下来。他们上网查看才知道,这只动物“来头”可不小,而且它的年龄,可能比大多数人都要年长。


游客小李拍到的斑鳖“苏苏”(受访者提供)

原来,它就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鳖。截至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仅此一只,全球发现已知存活个体仅有3只。而作为淡水龟鳖类进化的活化石,斑鳖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7亿年,而今却濒临灭绝。它的存在见证着生物演化的奇迹,也警示着生态保护的紧迫。

4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相关专家解读,认为目前人工繁育斑鳖还没有成功案例,但可以以此为启示,未来在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方面加强力度。

被称“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

游客幸运拍到斑鳖冒头

这只斑鳖小名“苏苏”,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淡水龟鳖类进化的活化石,斑鳖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7亿年。目前,中国境内被发现的仅有这一只斑鳖,全球已知存活个体不足3只。


游客小李拍到的斑鳖“苏苏”(受访者提供)

4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就联系到两名曾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拍到斑鳖的游客小李和魏先生。在他们拍摄的画面中,“苏苏” 在池中悠然游荡,天气晴好时,还会浮出水面晒太阳,憨态可掬。

小李向记者讲述了谋面场景。他回忆,4月19日当天,他等候了半小时,中午12时左右,“苏苏” 突然探出水面,他激动得连忙招呼其他游客一同观看。“苏苏” 在池中徘徊片刻后,朝着他的方向游来,巨大的身躯让他激动起来。

小李来自上海,是一名动物摄影爱好者。这已是他第四次前来探望 “苏苏”,其中有三次都成功目睹了斑鳖冒头,但与前两次相比,这次“苏苏”距离他格外近,他也得以拍摄到更为清晰的画面。


游客小李拍到的斑鳖“苏苏”(受访者提供)

小李目前在上海读大二,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便会乘坐高铁前往苏州看望“苏苏”。他感慨,珍稀动物看一眼少一眼,如果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他希望这个“竟时”来得晚一些。

同样专程来看望 “苏苏” 的,还有来自广东的魏先生(化名)。4月13日,他从广东来苏州,早上八点半进入动物园,一直等到中午一点五十分,终于等到 “苏苏” 露头。魏先生分享,在当前天气条件下,中午是斑鳖出现概率较高的时段,而且在右岸更容易发现它的踪迹,中午时分 “苏苏” 还会游到左岸觅食。当天,魏先生幸运地捕捉到 “苏苏” 在左岸寻觅螺蛳的画面,他还提到,运气好的话,能碰上饲养员中午投喂。

魏先生介绍,春秋季节,天气凉爽,斑鳖多在中午一点到两点之间活动;夏季气温炎热,它更倾向于在清晨和傍晚现身,中午阳光强烈、气温过高时,斑鳖一般不会露头。魏先生表示,自从了解到 “苏苏” 是中国境内仅存的一只斑鳖后,便一直关注着它的动态,这次亲眼见到,内心十分激动。

大熊猫更濒危

斑鳖数量为何极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斑鳖曾广泛栖息于我国的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以及越南的马江流域等地,但由于一直被认为是其他物种,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刚确定身份就已开始濒危。

封面新闻记者查阅发现,之前新华社曾做过斑鳖繁衍的相关报道,报道显示,苏州动物园(上方山原址)的这只斑鳖“苏苏”是雄性,此前,曾有让斑鳖繁衍后代的计划,例如将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湘湘”与苏州动物园的这只雄性斑鳖配对。2008年5月,长沙动物园“湘湘”来到苏州,打算让它们自然交配。


魏先生拍到的斑鳖“苏苏”(受访者提供)

它们成功交配并产卵,可遗憾的是小斑鳖在孵化初期便死亡,未能成功诞生。2019年4月,中外专家团队对这对斑鳖夫妇进行第五次人工授精后,湘湘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后,“苏苏”就成了国内发现仅存的一只斑鳖,并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生存至今。

4月27日,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园区经营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只斑鳖在园区内生活得很好,也一直在对外展出,不过,游客进入园区的最佳观测期是每年的五月份到十月中下旬。


魏先生拍到的斑鳖“苏苏”(受访者提供)

“这段时间游客来,不一定能够看得到,因为还不是最佳观测期。”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这只斑鳖可能习惯栖息在水底下,赶上最近天气比较暖和了,我们观察到它最近活动也比较频繁,就会露出水面,做一些“晒背”之类的行为,因此,他们也没法保证游客一定能够目睹到斑鳖。而对于斑鳖的年龄,工作人员也表示不确定,“它年岁应该很大了,还是苏州动物园的时候它就在了,我们这边也不太确定它的年岁。”

解读:

目前无法人工繁育斑鳖

保护濒危动物应多措并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李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斑鳖(Rafetus swinhoei)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是因为目前全球发现已知仅剩2-3只(中国苏州动物园1只,越南可能还有1-2只)。其繁殖极其困难:斑鳖性成熟晚(约20年),雌雄配对难,且人工繁育技术尚未突破。

斑鳖背甲可以长达1米以上,体重可达1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之一。其背甲呈灰绿色,布满黄色斑点(故名“斑鳖”),头部有独特条纹。它栖息在深水河流、湖泊,偏好沙质河床。属于肉食性,捕食鱼类、甲壳类,“雌鳖需上岸沙地产卵,幼鳖孵化后入水,成活率极低。”


魏先生拍到的斑鳖“苏苏”(受访者提供)

关于斑鳖人工繁育的问题,李伟认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无法达到人工繁育,因为,全球已知雌性斑鳖已死亡。其次,还存在技术瓶颈,精子冷冻、人工繁育和克隆等技术在龟鳖类中还存在一定难度。可能得依赖野外发现新个体,或突破干细胞生殖技术。

该如何加强淡水龟鳖及生态物种保护?在李伟看来,应该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并行,比如划定保护区,修复产卵沙滩。严格打击非法捕捞、贸易(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此外还可以建立人工繁育中心(如鼋的成功案例)。李伟举例称,她们团队在鼋繁育保护研究方面的成果,说不定可以为此类濒危动物的保护带来一些启示。

鼋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在动物界具有独特的生态位。通过对鼋繁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鼋胚胎发育规律及生态因子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解决了鼋繁育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人工圈养的4只鼋成体攻克了人工圈养条件下繁育和苗种培育的技术难题,建立起1000余只不同年龄幼鼋群体;通过调查,探明了鼋濒危的因素,相关成果还获得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推动全国首个农业农村部“鼋保护繁育基地”的挂牌成立,“研究成果为鼋资源保护、种群恢复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