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日,央广网报道说,宁夏青铜峡库区有了新情况 ——从江苏引进来的麋鹿群里,诞生了第一只幼崽。
可能很多人觉得,麋鹿看着和普通鹿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但您知道吗,这物种的经历可太曲折了。
以前在中国大地上,麋鹿曾经差点全没了。
清朝那时候,剩下的少数麋鹿被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里,供人打猎玩。
可后来赶上战乱,连这最后的几只也没保住,被抢走带到了海外,中国本土就再也见不到野生的麋鹿了。
那么,现在咱们国内又能看到麋鹿,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一个已经在本土灭绝的物种,怎么又重新出现、慢慢繁衍起来的呢?
从繁盛到本土灭绝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麋鹿叫做 “四不像”,因为它的头看起来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巴像驴。
这种动物是鹿科里一个独立属的物种,过去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比如江苏盐城的湿地。
它们喜欢群居,擅长游泳,很适应湿热的湿地环境,在那里吃水草、在泥滩里活动,是湿地生态的一部分。
后来麋鹿在中国慢慢走向灭绝,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栖息地被破坏。
19 世纪末,中国人口越来越多,农业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大量湿地被开垦成农田,或者用来修建水利工程。
原本大片的沼泽、浅滩越来越少,麋鹿没了生存的地方,只能挤在更小的区域里。
第二是过度狩猎。
麋鹿体型大、鹿角漂亮,从古代开始就被皇家贵族当作打猎的目标。
尤其到了清朝,剩下的麋鹿被圈养在北京南苑的皇家猎苑里,名义上是保护,其实供皇室成员打猎取乐,数量越来越少。
第三是战乱和被偷运到国外。
19 世纪后期,有个叫大卫的欧洲传教士看到南苑的麋鹿后,通过贿赂官员拿到标本送到欧洲,引起很多人好奇,欧洲各国开始想办法购买或偷运麋鹿。
1900 年战乱爆发,南苑剩下的麋鹿被洗劫一空,有的被猎杀,有的被运到欧洲,从此中国本土再也没有麋鹿了。
不过,这些流落到欧洲的麋鹿还有一部分存活下来。
19 世纪末,英国一位公爵把欧洲各地动物园里零散的 18 只麋鹿全部买下来,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里。
这片庄园有适合麋鹿生活的湿地环境,它们在那里慢慢繁殖,成为当时全球唯一的麋鹿种群,这也为后来麋鹿重回中国保留了火种。
从引种到种群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一直没忘记这种在中国本土消失的 “四不像”。
20 世纪 50 年代,有几只麋鹿通过外交途径回到中国,但数量太少,只能暂时养在动物园里,形不成规模。
真正的变化从 1985 年开始。当时中国和英国合作,英国送回了 77 只麋鹿。
其中 38 只回到北京大兴的南海子,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猎苑,现在恢复了湿地环境。
另外 39 只被送到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等地的保护区,这些地方有大片滩涂和沼泽,和麋鹿原本的栖息地很像。
为了让麋鹿好好繁衍,中国建了多个自然保护区。
工作人员没把它们完全圈起来,而是让它们在保护区的湿地里自由活动,平时观察它们的生活,定期给食物、看病,慢慢让它们适应野外环境。
1998 年长江发洪水,湖北石首保护区的围栏被冲坏,34 只麋鹿 “逃” 了出去。大家本以为它们会遇到危险,没想到它们自己找到合适的湿地,公鹿保护群体,母鹿顺利生小鹿,小鹿出生几小时就能站起来跟着跑。
到 2022 年,中国的麋鹿数量超过了 1 万头,不仅保护区里有,很多半野化的湿地也能看到它们成群活动,有的甚至开始自己找新地方生活。
麋鹿能快速恢复数量,除了国家重视之外,和它们的生存特点也有关。
每年 5 到 7 月是繁殖期,母鹿怀孕 9 个月生一只小鹿,偶尔两只。
小鹿出生后很快就能活动,存活率高。
它们的蹄子宽大分趾,在泥地里走不容易陷进去;尾巴长,能赶蚊子。
而且喜欢群居,公鹿带领家庭群体,一起觅食、警戒,遇到危险互相照应,这些特点让它们在野外更容易生存。
生态意义与保护挑战
麋鹿对咱们的湿地来说也特别重要。
它们本来就是长江中下游湿地里土生土长的食草动物,每天在湿地里吃水草、啃芦苇,就像给湿地 “打理植物”。
吃掉太茂密的地方,让新的嫩草能长出来,这样湿地里的植物不会疯长。
各种水草、芦苇能平衡生长,给小鱼、水鸟、昆虫这些小动物也留出合适的生存空间。
而且它们的粪便还能当肥料,肥沃湿地的泥土,让整个湿地的生态系统能循环起来。
麋鹿能从差点灭绝到现在有上万只,对亏几方面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子孙辈长大之后可以看到咱们老祖宗曾见过的物种。
首先是中国和英国的合作,当年英国把在本土养的麋鹿送回中国,这才有了重新繁衍的基础。
然后是咱们自己重建了它们的栖息地,在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建了保护区,这些地方特意恢复成湿地的样子,有水有草,让麋鹿回来后能住得惯。
还有保护方法灵活,不是把它们关在笼子里,而是先在保护区里半野化饲养,让它们慢慢适应野外。
不过现在保护麋鹿还有不少难事儿。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湿地现在还在被破坏,有的地方为了盖房子、种地或者修工程,把湿地占了,麋鹿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气候变化也有影响,比如雨水太多发洪水,或者太干旱没水,都会让湿地里的水草减少,影响它们的食物。
其次,虽然数量多了,但很多麋鹿还是依赖保护区,真正能完全在野外自己生存、不用人管的种群还不够。
有些保护区里的麋鹿长期近亲繁殖,后代可能身体弱;还有的地方离人太近,麋鹿变得不怕人,野性慢慢减少。
所以未来还得加把劲:一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湿地,别让它们再缩小。
二是想办法让更多麋鹿适应完全野生的环境,这样它们才能真正算回家,不用一直靠人类保护。
结语
麋鹿从在中国本土消失到现在重新有了上万只,这一百多年的保护过程,靠的是科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合作的力量。
这种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保护办法,给全世界保护那些快灭绝的动物做了榜样,说明只要按照动物的生存规律来,多国联手帮忙,很多濒危物种都有希望重新繁衍起来。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