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我真不是偷玉米的!"我气喘吁吁地躲在一棵大树后,身后是挥舞着锄头的漂亮姑娘。谁能想到,这场荒唐的追逐战,竟成了我和她长达三十多年爱情故事的开端。

那是1987年的夏天,我23岁,她20岁,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01

1987年的夏天,镇上的生活节奏还不像现在这样快。清晨,收音机里传来《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声音,街上的大喇叭播放着《歌唱祖国》,自行车铃声叮叮当当,一切都充满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

我在镇上最热闹的西街开了一家小小的电器修理店。说是店,其实就是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铺面,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万能修理"三个大字。店里放着一张半旧的工作台,台上摆满了螺丝刀、焊锡和各种零件。墙角堆着待修的电器,门边放着把竹椅,那是我平时坐着等客人的地方。

那时候,我刚从县技校毕业没多久。还记得在技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就开始琢磨自己的前程。眼看同学们都往大城市跑,我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思,想自己创一番事业。于是毕业后,我就拜在老余师傅门下,整整学了两年。

老余师傅是镇上有名的修理能手,从缝纫机到手表,从自行车到收音机,只要是机器,到他手上就没有修不好的。我跟着他,不光学手艺,还学做人。"修东西要细心,待人要用心",这是他常说的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我终于有了开店的底气。说来也怪,虽说挂的是"万能修理"的牌子,但我最拿手的还是收音机、电风扇和电视机这些电器。或许是因为这些东西最能勾起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吧。



"小王,我这收音机又坏了,你看看?"隔壁卖布的李大爷端着个老式收音机走进来。李大爷是我的老主顾了,他那台"红灯牌"收音机陪伴了他十多年,虽然旧,但他一直舍不得换。

我接过收音机,轻车熟路地拧开后盖:"李大爷,您这收音机都用多少年了?"收音机的内部零件已经有些发黄,但保养得很好。

"哎呀,有年头了,可能有十来年了吧。"李大爷摸着下巴说,"这收音机可是见证了我们家的大事小情啊!我闺女结婚那天,就是它放的喜乐。"

我仔细检查着零件:"您这收音机啊,主要是接触不良,我给您修修就好。以前这种收音机,做工可是很扎实的。"

可惜这样的顾客越来越少了。那年夏天,镇上开了第一家家电商场。记得开业那天,我特意去看了看。崭新的彩电、录音机一字排开,价格虽然不菲,但还是吸引了不少人。渐渐地,我这小店的生意就被抢走了。

有时候,我一整天都见不到几个客人。每天最热闹的时候,反倒是下班后,街坊邻居们搬着板凳,坐在我店门口乘凉,聊聊家长里短。

一天上午,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店门口,翻看着《电器修理手册》,邻居王婶走过来说:"小王啊,你这样守着个空店有什么用?现在乡下人也讲究生活了,家家户户都有电器,要不你去乡下转转?我听说广华乡那边,现在电视机都不少呢!"

这话倒提醒了我。那个年代的乡下,正是用电器的人越来越多,而修理师傅却不好找的时候。

02

第二天一早,我就收拾好工具包,骑上自行车往广华乡去了。

广华乡离镇上二十来里地,一路上尽是金灿灿的麦田和绿油油的玉米地。六月的太阳火辣辣的,我骑着自行车,车轮碾过土路,扬起阵阵黄土。路上遇到不少赶集的村民,有人还主动跟我打招呼。

我选择了最偏僻的三村二队。记得老余师傅说过,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需要修理的人。刚进村,就碰上了田大妈在院子里擦电视机。那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在当时的农村可是稀罕物。

"大妈,需要帮忙吗?"我停下车问道。汗水已经湿透了我的背心。



田大妈抬头看看我,又看看我车后座的工具包:"你是修理电器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喜。

"是啊,我是镇上开修理店的。"我把车子支好,"看您这是在擦电视机?"

"那正好!"田大妈喜出望来,"我这电视机总是有雪花,擦了也不管用,你帮我看看。"

我仔细检查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是天线接触不良,我给您重新接一下就好。"说着,我从工具包里拿出钳子和焊锡,麻利地修好了天线。

修好后,田大妈要给钱,被我婉拒了。这是老余师傅教我的,第一次上门,重在结个善缘。

"那哪行!"田大妈拉着我,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你留下吃顿饭吧,我家刚好包饺子。我们村难得来个修理师傅,可不能让你饿着肚子走。"

农村人的热情是真诚的。田大妈家的饺子馅是猪肉韭菜的,面皮薄馅大,一口下去,汤汁四溢。她一边给我布菜,一边拉着她老伴儿给我倒酒。那是自家酿的米酒,说是去年的陈酒,喝起来又香又烈。

"小王啊,你多大年纪了?成家了没有?"田大妈一边给我夹菜一边问。

"二十三,还没成家。"我不好意思地笑笑。

"哎呀,正是好年纪啊!"田大妈眼睛一亮,"我们村有不少好姑娘呢!要不......"

没等她说完,我就连忙摆手:"大妈,我这不着急,还是先把生意做好要紧。"

田大妈她老伴儿在一旁打圆场:"就是就是,年轻人要先立业后成家。来,小王,再喝一杯!"

我哪里架得住农村人的热情?没多久,就有了几分醉意。饭后,田大妈还给我指了几户需要修理电器的人家。

就这样,我在村里转了一圈。给张大爷修了收音机,老头儿听着收音机又能放出声音,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李大婶修了电风扇,她家的风扇叶子都掉了,我找了根铁丝给她焊上,她直说我手艺好。我只收了些成本费,这也是老余师傅教的,要让乡亲们觉得值。

这一忙活,就到了下午三点多。太阳依然毒辣,但我心里却是暖洋洋的。这一天下来,不光修了好几件电器,还结识了不少乡亲,觉得以后的生意有了着落。

03

可能是中午喝了酒的缘故,走在回镇上的路上,我突然感觉内急难耐。这种感觉来得突然,让我措手不及。四下望去,路边是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秆足有两米多高,能把人完全遮住。

"应该没人会看见吧......"我自言自语着,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确定四下无人,这才钻进了玉米地。

就在这时,一声尖叫划破天际:"抓贼啊!偷玉米的!"

我一个激灵,连忙提上裤子。透过玉米秆的缝隙,我看到一个年轻姑娘正朝这边跑来,手里还举着把锄头。

我的天,这可怎么解释?

"完了......"我来不及解释,拔腿就跑。这种尴尬的场面,实在没脸见人。

"站住!你这个偷玉米贼!"身后传来姑娘气呼呼的喊声。声音清脆悦耳,要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听到,还真是动听。

我一边跑一边喊:"误会!真的是误会!我不是偷玉米的!"可惜越解释越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少废话!站住!我看你往哪里跑!"姑娘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子倔强。



我们一前一后,在田埂上、玉米地里、小路上你追我赶。六月的太阳毒辣辣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我这才知道,原来农村姑娘的体力这么好,跑了这么久还不见她放慢脚步。

就这样,我被这位不知名的姑娘追了足足两公里。虽然没敢回头看她的长相,但那清脆的声音和矫健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现在想来,或许那时候,缘分就已经悄悄开始了。

最后,我实在跑不动了,躲在一棵大树后气喘吁吁。这倒不全是因为体力不支,更多的是觉得这样跑下去也不是办法,总要把误会解释清楚。

姑娘也追了上来,举着锄头:"你给我出来!躲在那里算什么好汉!"

我探出头,这才看清楚姑娘的样子: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碎花布衫,虽然满脸通红,但清秀的面容依然掩不住几分俏丽。她的眉毛弯弯的,眼睛亮晶晶的,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

"同志,你听我解释......"我试图摆出最诚恳的表情。

"解释什么解释!"姑娘打断我的话,锄头举得高高的,"大白天的钻进别人家的玉米地,不是偷玉米是什么?"

"我真不是偷玉米的!我是镇上修理店的,叫王明......"我一边说,一边往后退。这锄头举得实在吓人。

"少废话!"姑娘举着锄头逼近,"要么赔钱,要么我叫大队长来!"那气势,跟拍电影似的。

"赔多少?"我无奈地问。这时候,我倒是有点佩服起她来了,一个姑娘家,遇到可疑的人不是躲开,反而敢直接追上来,这胆量确实不小。

"五块!"她斩钉截铁地说。

"五块?"我一听就不乐意了,"我又没偷玉米,凭什么赔钱?再说了,我今天可是给你们村里修了好几户的电器,问问田大妈,她知道我是谁!"

说完,我趁她愣神的功夫,撒腿就跑。身后传来姑娘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等着!这事没完!"

04

这一路跑回镇上,我的心情特别复杂。一方面觉得尴尬,大白天在人家玉米地里方便,确实说不过去;另一方面又觉得好笑,这姑娘也太爱管闲事了,一个人追了我两公里,就为了讨五块钱。

这件事过去没几天,我去镇上供销社买零件。刚买完准备走,突然感觉后背一凉——有人从背后泼了我一头凉水。

我猛地转身,竟然是那天在玉米地里追我的姑娘!她手里还拿着个空水瓶,一脸得意地看着我。

"你......"我气得说不出话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