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两大主力在四川北部懋功完成会师,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当时所有人都为此振奋不已。
然而,当这股兴奋劲过去后,一些别样的思想情绪开始在部队中蔓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老张见中央连番征战、损失过大,内心竟生出凭武力获取权力的错误念头。
对于他的过分要求,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出于团结考虑,尽可能地答应了。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就始终没有退让。老张见大家在一起,不便混淆视听,就暂时同意北上方针。
随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进行混编,以一方面军的红5军、红32军、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1军、红33军等部为左路军;以一方面军的红1军、红3军、四方面军的红4军、红30军等部为右路军。
本来全体领导都通过了夏(河)洮(河)战役计划,然而,右路军攻克包座后,老张说什么都不愿意北上了。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秘密致电在右路军的红四干部,隐隐有武力胁迫的意思,最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只好带着红1军、红3军单独北上,两大主力关系一度闹得很僵。
前面说过,两个方面军是进行了混编的,中央北上后,原红四在右路军的人基本都没跟着走,迅速折返去找老张了。
可原红一在左路军的人,那就没有机会找中央,他们面对老张的错误思想,又是如何做的呢?
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红32军(前身为红五军团、红九军团)是成建制编入左路军的。
他们的军政首长,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央红军有两个军团编入左路军,草地分兵时,高级干部站在哪边》讲过,就不多赘述,只在文末简单列出。
今天想讲的是,另外非随建制编过去的三位高级将领。
一、开国上将张宗逊
这位秋收起义的干部,跟毛主席私人关系非常密切,三湾改编时他被调任为特务连副连长,奉命带一个排的人专门负责毛主席的安全,算得上是主席的第一任卫士长。
后来他一路护送主席到井冈山,多次同睡一屋,有主席的亲自提点,他的成长自然也非常快,1932年就当上了红军军长。
长征之初,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彭老总点名让张宗逊过去接任,此后张宗逊一路立下汗马功劳,保障中央每次化险为夷。
懋功会师后,张宗逊调任为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他没有屈服于老张的错误思想,经常跟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聚在一起商讨,准备找机会去追随中央。
奈何,所有的电台都被老张的亲信掌握,张宗逊他们根本搞不清中央的位置,想走也走不了。
有一次在谈及中央可能的方位时,有人就愤恨老张做得太过分,言语中带了很多不雅的字。结果有人把事情密报给老张,老张遂以不制止讨论军情为由,给张宗逊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这件事没有吓倒张宗逊,他始终心向中央。幸运的是,他等到了红二方面军赶到甘孜会师,之后就顺势进入红二系统中。
这次“跳槽”,让张宗逊转到了红二的发展线上,此后历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兼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西野(一野)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开国上将李聚奎
他是平江起义出身,长征之时担任红一师师长,该部是中央的绝对主力,下属的团级干部里,后来出了三位上将:红1团团长杨得志、红2团政委邓华、红3团团长黄永胜。
红一师在这场艰难的征途中,承担了掩护中央机关转移的任务,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经历了众多苦仗恶仗。
李聚奎指挥部队在觉山铺渡口、回龙场渡口、安顺场渡口等地,硬是冒着炮火强行突破敌人的封锁,让中央机关顺利跳出包围圈。
本来他起点非常高,奈何就是被懋功会师改变了轨迹。那时他被调为红31军参谋长,对老张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抵制。
奈何红31军是出自红四的部队,李聚奎在部队中话语权不大,也没办法拉动其他人,没多久就病倒了。
后来红二方面军抵达甘孜,经过朱老总、任弼时、刘帅、贺老总等人的一致努力,老张才最终答应北上。
李聚奎原在红31军,本是可以直接跟着去陕北的,然而他病体未愈还在总部医院治疗,阴差阳错就跟着总部医院渡河,不幸遭遇西路军惨败。
他这时是红9军参谋长,但红9军都被打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