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等功臣郭兴福被判处死刑,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其中,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在听到此消息后,顿时大怒。

他内心清楚,这是一位敢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不应该在这趟“浑水”中倒下。

随后,许世友打电话给中央,用自己的名誉来替郭兴福担保,请求重新审理。

此人究竟什么来头?竟能让一位开国上将不惜拼上前途,也要保他一命呢?



郭兴福

一生峥嵘:41年军戎生涯,所创的教学法名扬全军

郭兴福生于1930年,是一名地道的山东小伙。

14岁那年,他踊跃参军,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名士兵。

然而,随着济南战役的打响,郭兴福也是嗅出了国民党的“丑陋意图”,便与所在的部队在不久后,向解放军投诚。

在与解放军的相处中,他渐渐的被党“解放人民”的精神所感动。



郭兴福

郭兴福下定决心,他也要加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为全国人民的解放,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漳厦金战役中,他面对敌人那歇斯底里的炮灰,竟没有丝毫的畏惧,不要命的向对手的阵地方向冲去,随部队打下了一个又一个阵地。

最终,郭兴福也凭借神勇的表现,成功获得了解放军三等功的表彰。

对此,这位山东小伙在得知后,也是十分的高兴。



郭兴福

他知道,自己对事业的那份忠心与热血,终于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然而,令郭兴福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原来还在后面等着他。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整体的体系与军事装备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可让士兵如何从“汉阳造”升级为新一代的战士,成了领导们“抓耳挠腮”难题。

对此,时任南京军区第12军长的李德生,突袭检查了郭兴福所在的训练先进连,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匪夷所思”的要求:36个靶子实弹射击、子弹要在8分钟内全部打完。



突击检查

要知道,即使现在的军旅片训练的镜头,士兵射击往往也是遵循长官的一声声指令,从而把规定的子弹打完,一般数量都多。

可这是8分钟高强度射击,连瞄准的间隙都不给,用的还是实弹,跟闭着眼睛打,根本没什么区别。

结果也可想而知,即使连队已经是全军赫赫有名的训练先进连,其成绩也才刚刚及格。

对此,军长李德生是这样解释的:无论是训练还是比武,都是为了实战,战场上所要到的本领才是训练的重点。



郭兴福教学画面

的确,结合以往解放军的所处的作战环境,敌人根本就不会让你慢悠悠的瞄准射击。

以前弹药短缺就不说了,现在既然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了,短时间高强度瞄准也是士兵们,要去进化的方向

可这样的表现,郭兴福是不能接受的,他开始痛定思痛,研究出了一套最切合实战、教学效果最好的训练方法—郭兴福教学法。

最终,他的心血被军区所采纳,并推向全军。



郭兴福

1964年,第12军党委、南京军区党委分别给他记一等功一次,让士兵们也渐渐知道有一位山东小伙,搞出了个不得了的东西。

然而,风光的日子还没多久,郭兴福的人生就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



报道

一等功臣被判死刑:许世友用前途担保,成功沉冤昭雪

1965年,随着“动荡”的风起云涌,郭兴福顶头领导—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开始被某些人“盯上”。

当时,罗瑞卿刚刚在全军群众性练兵运动中,大力推广过郭兴福教学法,于是这位山东小伙就被某些人邀请“喝茶”,要求其说出几条指控言。

可令这些人没想到的是,虽然郭兴福没什么文化,却在大是大非上面,非常坚定。



罗瑞卿

在“批斗”大会上,就在前几位发言人刚刚“抹黑”完之际,他慷慨激昂,大声指责这些“莫须有”的声音,并强调罗瑞卿对事业的贡献,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脸色难看。

因此,为了“杀鸡儆猴”和好好教训一个这么“不识时务”的山东汉子,这些人将他打为了“同伙”,并正式判处了死刑。

有消息称,为了让这个“爱出头”的汉子吃苦头,这些人在他的头上戴了一块10多公斤重的牌子,并在其“游行”的时候,扔石子、吐唾沫、甚至是拳打脚踢......

14岁参军,几十年青春都献给军戎生涯的英雄,最终却沦为了“阶下囚”,这也实在太让人寒心了。



郭兴福

后来,心灰意冷的郭兴福决定全家自寻短见,来以死明志。

万幸的是,他和妻子在轻生的时候被旁人及时发现,并救了下来。

随后,当许世友在得知此事后,顿时气得拍案大骂,操起电话就打给了中央,在说明完情况之后,用自己的名誉担保,请求再给郭兴福一次重新审理的机会。

就这样,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山东汉子,终是得到了平反昭雪,再次回到了部队的怀抱。



许世友

1983年,郭兴福离职休养,享受副师级待遇。

遗憾的是,1985年,这位老先生在骑自行车外出的时候,不幸与一辆车相撞,经抢救无效后去世,享年55岁。

就这样,一位将自己40年青春献给军戎生涯的一等功臣英雄,最终却以这样戏谑的方式离世,让人实在唏嘘不已。

信源:嘉韵南风-南充反邪 2025年5月12日关于“1965年,一等功臣被判处死刑,许世友不惜拼上前途,只为保他一命”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透过郭兴福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许世友这些老前辈的可贵。

尽管面临“诬陷”,他依然力排众议,坚持为这位好手下伸冤,甚至在危机关头甘愿用自己的前途的担保,实在令人敬佩。

也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让“动荡”年代的人们,在黑暗时刻窥得了一丝曙光,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撑到了平凡昭雪的日子。

向许世友这样的先辈们致敬!

针对许世友不惜搭上前程,也要保郭兴福一命,评论区的你怎么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