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最顶级的名将,直接给别人打仗的方法,不如教出别人学会怎么打仗。因为总有一天,部下也要学会独立面对复杂的战场,如果习惯了上级的方法,一切遵令行事,真正需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就可能会非常困难。

我军最能打的五个人,公认的版本是彭总、林总、刘帅、徐帅、粟裕这五位名将,他们被誉为“开国五虎将”。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红军时期的三大方面军,八路军时期的三个师以及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执掌了其中一支绝对主力,独立承担一个方向的战略任务,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军事指挥方面,他们都是顶级的,但在培养下级方面,他们还是有一些区别,那么,他们五个人,谁最善于培养下级呢?

一、彭总打仗的个性风格极强,枪炮声一响全军都要听他的

彭总打仗都是军政一肩挑,司令以及政委都是一个人干,因为彭总性格刚硬,打仗的个性风格极强,枪炮声一响,全军都要听彭总的,怎么打仗,都是“定于一尊”,由彭总指挥。



关家垴血战的时候,刘帅想缓一缓,彭总就对着资历很深的刘帅说:“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就连资深的刘帅也被彭总严格要求,其他手下更是如此。



因此,下级跟着彭总能打胜仗,能学到彭总果敢坚毅的作风,但自主性有限。

二、林总打仗收放自如,既有总方针,又能见机行事

如果跟着林总打仗,其实不用担心自己资质有限,因为林总真的会手把手教你怎么打仗,只要你足够努力,认真读下《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经过努力可能就可以指挥一个师。



此外,林总打仗还能做到“收放自如”:

收的一面,四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四野参谋部制度,所有的师每到一地必须报告自己的位置和当前的情况,让四野可以顺利地完成直接指挥到师的军事行动。这是四野参谋部机制在“收”这一方面的功底,可以统一指挥,丝滑顺畅。



在“放”的一面,四野的参谋部机制也会适当放权。林总追击廖耀湘的时候,下达了林总此生最简单的一条军事命令:“各纵队不必找师,师不必找团,团不必找营,大家找廖耀湘就行。”

总方针就是“大家找廖耀湘就行”,至于怎么找,大家都见机行事,这就要求将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局势。

三、刘帅打仗绝大多数处于放权的状态

刘帅作为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非常重视军事指挥体系的正规化建设。以严谨的军事指挥理论来说,正常的一道军事命令应该从高层发出去,而后再逐级执行,



因此,我们很少见到刘帅有直接干预到师一级的命令。刘帅不仅不干涉,还充分发挥了手下将领的才能,军事大方针一发出去,各纵队自思良策,只要他们不出错,刘帅就不会插手。



正如刘帅的老搭档邓政委说:“二野的内部关系是非常团结、非常协调的。上下级之间,各纵队之间,甚至于更下层一点,关系都很协调。你们可能注意到,从战争一开始,每一次的具体作战,指挥的都是各纵队的头头,刘邓没有亲自到战场上指挥过一个战斗行动。羊山集战斗就是陈再道指挥的,好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双堆集战斗有一面是王近山、杜义德指挥的,也有是陈赓、杨勇、苏振华指挥的。我们没有发现过下面有什么不对的,也没有纠正过任何纵队领导同志指挥的战斗。”

但这样做也会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刘帅的命令通常只说大方向,属于很粗的框架,需要下级继续仔细勾勒行动的线条。

如若下级天赋异禀,自然可以执行得非常好,但如若下级的领悟力不是那么强,可能就难以领悟刘帅的命令。



四、徐帅打仗有勇有谋,红四方面军将领数量很多

如果说林总培养下级有明确的规范引导,那么徐帅培养下级则属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看似“润物细无声”,但在他手下打仗,会不知不觉地成长为大才。



徐帅和林总一样,其实非常善于总结战术,他在《进攻太原的战术指示》中也明确提到,攻击时应组成疏散的,拥有纵深配备的突击队形;第一线兵力少而精,以小组战斗的组织形式进行小群多路,分散跃进,迂回包围的攻击;第二线兵力应在第一线兵力,突破敌人前沿阵地时瞬间投入战斗,及时拓展阵地。这种指示就非常具有指向性作用。

在徐帅的带领下,能把6万残破的地方偏师部队,带成主力野战部队,在开打之前,没有人能想到,包括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创造了全歼阎锡山守军30万的光辉战绩。



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听到徐向前汇报晋中战役情况时,忍不住赞叹:“你们还不到六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十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八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

徐帅培养出来的将领,遍布四大野战军,开国大将有陈赓、王树声、徐海东三人。

开国上将有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朱良才、傅钟、许世友、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韩先楚、刘震、郭天民、李聚奎、宋时轮、谢富治、张宗逊等17人。

开国中将、少将更是数不胜数。

将领人数足足有800人之多,我们要知道开国将帅一共就1600人,徐帅一人就培养了超过一半。

但可惜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徐帅在前线掌军的次数太少了。



五、跟着粟裕大将打仗,听命令就行

如果说刘帅发布的命令是大方向的粗框架,则粟裕发布的军事命令则是有序的细线条。

渡江战役的时候,二野刘帅发布的《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命令》,全文总计583个字,而粟裕发布的军令有3044个字,比刘帅的军令多了2461个字。



粟裕的军事命令,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协作内容、行军路线,行动时间,战斗步骤,分界线、纪律要求等等,都考虑到了。

因此,下级跟着粟裕打仗,听命令就行,根本无需自己思量太多。但粟裕这种事无巨细的风格对培养下级不利,容易导致下级依赖上级的命令来打仗。

一旦粟裕的下级离开了粟裕,由于没有粟裕那种天赋异禀的军事能力,是很难复制粟裕那种高超的军事作战艺术。

比如叶飞、陶勇等人,一离开粟裕,战绩就没有那么闪闪发亮了。



综合以上分析,还是林总在培养下级方面,更有经验。林总培养的将领既有数量,开国将帅中四野出身的人非常多,而且极具大局观,例如邓华、韩先楚等,邓华在抗美援朝中,独立执掌过百万大军;韩先楚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展现出元帅级别的军事眼光,后面更是成长为战略型军事人才,在改革开放后,也是我军的砥柱人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