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艺术家
1990年,武汉的夏天闷热潮湿。湖北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曾梵志带着40余幅作品敲开了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的大门。这个仅持续三天的“内部观摩展”因“红颜料过多”被举报查封,却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起点——他用德国表现主义的狂放笔触描绘牧女与羔羊,被质疑“血腥”,却也因这场风波获得了直面争议的勇气。三十余年后,这个曾经的“问题学生”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昂贵的符号:他的《最后的晚餐》以1.81亿港元刷新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纪录,面具系列作品在全球顶级画廊巡展,卢浮宫甚至邀请他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对话。曾梵志的创作,既是个人精神的突围史,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从边缘走向国际的缩影。
《星空》油画 布面 300×300 cm | 9.00 m²成交价: CNY 3,680,000 USD 511,799
刚刚结束的2025中国嘉德春拍当代艺术夜场上,曾梵志的作品《星空》以368万成交。《星空》诞生于其“乱笔风景”成熟期,三米巨幅画布承载着超越物理尺度的精神宇宙。作品以蓝黑背景铺陈深邃夜空,白色斑点如星如雪覆盖枯枝,橙红光晕穿透枝隙似尘烟又似晨曦。这种“遮蔽性构图”颠覆了西方星空绘画的直观性,反而呼应宋代马远“一角山水”的留白哲学——虚空处自有天地呼吸,枝桠交错间暗藏宇宙秩序。画面中虬结的枝干线条,既是书法用笔的当代转译,也是文人画精神的复活。曾梵志刻意弱化造型功能,强调笔触本身的节奏神韵,使每道墨线兼具寒林古木的苍劲与草书飞白的余韵。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既是对谢赫“骨法用笔”的当代回应,也与西方表现主义形成本质差异:前者追求笔墨承载的心性修为,后者注重笔触外显的情感强度。在这幅《星空》中,曾梵志完成了从自然图像向心灵图景的转译。在这里,风景不再是“可见之物”,而是“可感之境”。正如他所说:“这和西方表现主义是不同的,不是因为西方的表现主义肤浅,而是它更多以笔触的外观为特征,而书法则与内心境界关系更大。”
曾梵志的艺术创作经历了数个阶段:从1990年代初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协和医院》、《肉》系列,到引发国际轰动的《面具》肖像,曾梵志的艺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人的生存状态。无论是早期医院题材的血腥压抑,还是面具系列的虚伪疏离,他始终以近乎暴烈的笔触解剖人性。他说:“我对于表现人,一个个体的人的态度和心绪有兴趣,并尝试用一种直接的反应来予以表现。”
协和医院系列之三 1992
无题 (医院系列) 1994
这种理念的萌芽始于武汉协和医院的走廊。1991年,曾梵志每日穿梭于医院,目睹病人扭曲的肢体与麻木的眼神。他将手术台、生肉与人体并置,创作了《协和医院》系列。画面中,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被解构为“施虐与受虐”,冷白色与肉红色的冲撞直指生命的脆弱与荒诞。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评价:“他通过血腥的肉色和神经质的笔触,将压抑转化为撕裂的力量。”
面具 1999
面具系列 1998
面具系列 1999 第2号
面具系列 1996 No.6
1994年迁居北京后,曾梵志陷入身份焦虑。他在三里屯的狭小画室里“乱画”,偶然诞生的面具形象成为转折点。戴着苍白面具的人物或僵硬微笑,或空洞凝视,手指痉挛般扭曲——这是他对都市人际关系的隐喻:“人们戴上优雅的面具,却将真实的自我锁进孤独。”这一系列迅速引发共鸣,香港汉雅轩画廊的张颂仁一口气买下20余幅,面具从此成为他的标志性符号。
风格演变:从表现主义到哲学性抽象
曾梵志的艺术语言始终充满实验性,其风格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表现主义时期(1990-1994)
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作品以浓烈色彩与粗犷线条描绘医院、生肉等主题,如《肉》系列中人与兽的肉体交织,用腥红色彩隐喻生命的原始性与残酷。
肉系列之三:献血过量 1992
面具系列(1994-2004)
转向冷峻的象征主义。人物被面具覆盖,表情僵硬,肢体语言夸张。红领巾、少先队标志等符号暗示集体主义对个体的规训,如《面具系列1996 No.6》中,人物的成长轨迹从小队长到大队长,表情从抗争逐渐变为麻木。
乱笔时期(2004-2015)
右手受伤后,他改用左手创作,意外发展出“乱笔”风格。画面中狂乱的线条如藤蔓缠绕,覆盖具象形象,形成抽象与写意的张力。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自由领导人民》系列,将德拉克罗瓦的革命场景解构为孤独的雕像,用乱笔象征自由精神的消散。
安迪·沃荷 2005
哥哥 2004
闪烁绘画与东方美学探索(2015至今)
近年,他尝试将宋元山水画的意境融入抽象语言,如《江山如此多娇》系列以巨幅尺幅呈现水墨般的流动感,探索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江山如此多娇6号 (双联作) 2006
市场神话:中国当代艺术的晴雨表
曾梵志的作品堪称艺术市场的“硬通货”。自2008年《面具系列1996 No.6》以7536万港元创纪录以来,他的拍卖成绩屡创新高:2013年《最后的晚餐》1.81亿港元、2022年《协和医院系列之三》4845万港元,据统计,其作品总成交额超35.8亿元,常年占据中国当代艺术家榜首。
最后的晚餐
市场热度的背后是资本与学术的博弈。早期西方藏家以低价购入其作品,随着中国新富阶层的崛起,这些作品成为身份象征与文化投资标的。批评者质疑天价泡沫,但支持者认为,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觉符号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其价值超越商业范畴。
如今,60岁的曾梵志仍在突破边界。2023年,他在浦东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展出“闪烁绘画”新作,将金属粉末融入油彩,让画面随光线变化产生微妙光泽,呼应宋瓷的温润质感。此外,他频繁跨界合作:与冯小刚共创油画《一念》,为刘德华绘制演唱会海报,甚至与马云合作《桃花源》,探索艺术与商业的共生。
在艺术史学者眼中,曾梵志的贡献在于构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话语体系。他的面具符号被解读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焦虑,乱笔风格则打破了东西方美学壁垒。正如评论家皮道坚所言:“他用不同形式映射改革开放中的精神裂变,这种表达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尽管外界对曾梵志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诟病其重复自我,有人惊叹于市场神话。但不可否认,他从武汉的潮湿画室走向卢浮宫展厅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从模仿西方到确立主体性的蜕变。面具之下,那个曾因“红颜料过多”被查封的青年,仍在用画笔追问:何为真实?或许答案就藏在他的一句话中:“没人,就没生活——或许终极的自由本应如此。”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