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皮定均,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从放牛娃成长为虎将的传奇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使得他屡次在生死之间打拼,指挥着声名远扬的“皮旅”征战豫西。在日军的压迫下,他成功地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坚强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国后,毛主席特别批示“皮有功,少晋中”,赞扬他在国家建设中的突出贡献。1969年,皮定均按照中央的命令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在他刚到机场时,却与驻军发生了一些冲突,而他的妻子张烽却生气地斥责道:“你真怪!”
回溯到1960年春天,皮定均来到福建省长乐县牛山脚下的一个连队,刚下车,他便习惯性地走向连队的菜地和猪圈。皮定均的出身十分朴素,1914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不得不从小做牛郎,手中握着放牛鞭度过了整个童年。因此,他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身居何职,他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放牛娃。即使他已是大军区司令,每到一个新部队,他都会去查看部队的蔬菜和家禽养殖情况。
一次,他走进猪圈,看到两只瘦骨嶙峋的小猪,他的眉头紧锁,语重心长地对连长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要像资产阶级的军队那样,养一些猪、种一些地,要少吃群众生产的粮油肉菜,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能单纯依赖国家供养。这不仅仅是群众观念的问题,更是战备问题。粮食和肉类是后勤保障的关键,打胜仗需要大米和红烧肉,没有这些,怎能打胜仗?”
不仅如此,皮定均常常深入基层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福州军区的干部们都知道他每次下基层都会带上一些必备的劳动工具。当地百姓也常开玩笑说:“老皮不像官,倒像个老农民。”对于这种调侃,皮定均总是笑着答道:“我是大别山的放牛娃,现在虽然当了干部,但不能忘本啊!”
在皮定均的带领下,连队的生产逐渐丰收,村民们深感感激。连队的连长看着皮定均所做的一切,心中无比感慨:“人民子弟兵果然离不开老百姓,皮司令真是站得高,望得远!”
然而,当皮定均正在福州军区如火如荼地工作时,中央却决定将他调任西北,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1969年10月28日,皮定均接到中央电话,告知他将被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消息,并要求他次日赴任。珍宝岛战役的爆发,让刘伯承想到了皮定均,这也是中央选定他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原因之一。兰州急需一位勤奋的司令,一位具有战略眼光且能打胜仗的指挥官。因此,皮定均接到命令后,于11月24日踏上了前往西北的飞机。
飞机起飞后,迅速冲上跑道,穿过疾风,最终平稳地降落在机场。皮定均走出舱门,看到整齐排列的车辆和宽阔的机场,心中并不愉快,微微皱了皱眉头。保卫队员黄振华走上前,帮助皮定均拄杖,一起走向迎接队伍。当他看到阵容庞大的军区领导时,他立刻表示:“你们不必这样。”皮定均不喜欢这样的欢迎仪式,他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司令员。50年代,他曾与军事学院的参观团一起到老区参观,当时也曾因类似情况和登封县的领导发生过冲突。尽管皮定均说话语气不大,但他的这番话在队伍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那天,兰州的气温骤降,二级部的正副部长以及驻兰州的部队领导们从一大早就开始为欢迎仪式做准备。大家忙着集合、上车,机场离市区的距离较远,驾车需要约一个半小时。兰州军区的领导们认为皮定均下飞机时应该会很高兴,但他们没有料到,皮定均却对此表示不满。最后,只有军区司令、政委等领导留下,在机场简朴地为新任司令接风,其他人则离开返回营地。许多人对皮定均的做法感到不满,甚至连妻子张烽也批评他:“你有些地方不近人情。”而皮定均则回答道:“平时的人情可以有,但战时就没有人情了!”
然而,时光流转,经过多年后,大家再回顾此事时,纷纷感叹皮定均的高风亮节。在西北的五年里,皮定均全身心投入建设事业,开凿水井、带领部队在沙漠中行进,助力西北人民取得显著进展。直到1974年元旦,八大司令进行调动,皮定均再次回到东海之滨,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然而,命运并未对皮定均眷顾。1976年7月7日,在福建前线检查军事演习时,他不幸遇难。毛主席得知后,特意派人送上了他生前最后一个花圈。皮定均将军的一生,始终恪守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对他称赞道:“皮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