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中南海的一场会议上,众人对授衔名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觉得谭政是政治方面的干部,战功并没有多少,而四野中的核心将领刘亚楼是不是应该比谭政更有资格成为大将呢?这个时候周总理却表示,如果四平战役没有谭政做的政治动员,又怎么可能有辽沈战役中百万民工的支援呢?那么在评衔大将的时候,到底应该考虑什么因素?而刘亚楼与谭政进行比较的话,他们谁是比较有资格被授予大将的呢?
1927年9月,谭政跟着毛主席去了井冈山,当时他是毛主席的首任秘书,可以说毛主席的不少重要讲话,他都是记录者,并且还见证了红军的兴起。由于两个人在起点上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革命走向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刘亚楼出名是在反围剿作战的时候,当时他22岁,并且还是红军的师长,谭政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成为了红一军团的组织部长,主要负责对革命火种的编辑还有保留工作,而刘亚楼这个时候就带着红二师执行强渡乌江,并且是用竹筏为大部队开路,将敌人的防线给撕开了。1942年,在延安的窑洞中,谭政正在书写部队政治工作问题的相关报告,这份文件是很受毛主席重视的。
在经过毛主席53处的修改之后,也就成为了军队里的规定,也让部队的发展更进一步。当时刘亚楼去了苏联进修,这次的经历也让他们二人发展的领域有着千差万别。谭政一直都在整治工作中添砖添瓦,而且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在陕甘宁边区组织的诉苦运动,直接三天时间就将敌人变成了自己的战士,而刘亚楼就在苏联进修空军相关专业,而这也为他日后组建我国的空军奠定基础。可是在苏联的学习期间,也让刘亚楼错过了抗日战争,而这场战争谭政是全程参加,并且还立下了大功,而这也成为日后评衔的一个主要考量。
1946年的四平战役中,有两个指挥部的人员日夜不休的忙碌,谭政指挥的政治部指挥着十万多人去运送伤员。而刘亚楼的参谋部更是设计出了三三制,还有一点两面等经典的战术,这也深受林彪的器重。
正是这样的分工也顺利完成辽沈战役,刘亚楼带着部队攻打锦州的时候,就让战士们挖战壕,缩短与敌人阵地的距离,这样也就可以减少我军冲锋时不必要的损失,而谭政就发挥自己政治动员的能力,让战士们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还死死守住塔山,不让敌人前进一步。而且这场战役之后,四野中有95%的连队都还保持着完整的建制,而这样的结果自然离不开谭政所推行的运动。
1955年在全军授衔的时候,谭政担任总政的第一副主任,还兼任国防部的副部长,刘亚楼就是空军部队的首任司令,从他们的任职情况就可以看出,两个人发展的道路不同。而在对这两个人进行评衔的时候,中央考虑的重点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就说谭政,他绝对是政治工作中的典范,至于刘亚楼因为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他的成就也就被制约了。不过这也不妨碍他们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虽然资历上两个人相差不大,可是就谭政与刘亚楼的发展上,谭政的发展更为稳定,而刘亚楼在建国后却是跨领域去了空军部队,这也就对他的评衔有一定的影响。
在1955年将领进行评衔的时候,主要考量的就是将领在各个时期所担任的职务,这一点谭政是比刘亚楼出色的。再就是在十位大将中,也必须有一个是政工方面的代表,那谭政授予大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