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战士,参军入伍后却被分配到了炊事班,每日与锅碗瓢盆为伍。他满怀报国热情,渴望驰骋疆场,后勤岗位似乎与他的理想格格不入,难免会有挫败感。然而,当有人悄悄告知连长,这位看似普通的伙头兵,其父亲竟是声名显赫的皮定均司令员时,连队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皮定均1914年出生于安徽金寨,一个红色革命老区。他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随后改嫁,生活的重担早早落在了他肩上。他曾乞讨为生、替地主放牛,吃尽人间苦。贫苦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9年,仅15岁的皮定均毅然投身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他经历无数战斗,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抗战爆发后,他被调入八路军129师,担任特务团团长,肩负起保卫师部的重任。
1939年夏,日军动用5万兵力对太行山根据地展开“扫荡”,而国民党顽固派也趁乱图谋占地。刘伯承师长分析局势后,对皮定均布置任务:“邯长大道如门户,一旦失守,敌可纵深突破,务必牢牢掌控!”
皮定均立即率部驰援,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在漳河西岸,他指挥部队歼灭日伪军三百余人,随后一个月又以夜袭与麻雀战术重创敌军,使其不得不撤出邯长大道,保障了129师的安全。
不久后,皮定均先后担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及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他带领部队深入敌后,在嵩山、箕山之间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击敌伪,为豫西抗战奠定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当时的中原部队只有6万人,敌我力量悬殊,上级决定组织突围。皮定均所在的一旅被指定为殿后部队,负责吸引敌军火力,掩护主力转移。
为此,他设计了一场声东击西的疑兵之计:佯装主力,布阵迎敌。敌军司令刘峙果然上当,大军压上,而中原主力部队趁势突围成功。皮旅则被十余倍的敌人包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皮定均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部转战千里,突破重围,历时24天,行军750公里,成功抵达苏皖解放区。这场中原突围,不仅赢得战略主动,更让皮定均声誉大振。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皮定均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副军长,参与了多场大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建国后,他赴朝参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指挥部队参与“冷枪冷炮”运动,涌现出包括张桃芳在内的大批狙击英雄。回国后,皮定均升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此后又先后担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皮定均的夫人张烽,比他小九岁,早年就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底,129师工作团到涉县宣传抗战,她毅然投身革命,被任命为妇救会主席,四处宣传动员,为前线输送了大量人力物力。1941年,张烽调往河南工作,与正在豫西作战的皮定均因工作接触而相识。两人志趣相投,性格互补,在组织批准下结为夫妻。
1946年中原突围时,张烽已经身怀六甲。为了不拖累部队,她忍痛与丈夫分别,辗转返回太行解放区。此后多年,两人聚少离多,直到全国解放才得以团聚。他们育有七个孩子,其中两人在战乱中不幸夭折。剩下的五个子女都参军报国,成为解放军战士。
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皮效农,在部队中被分配到炊事班,成了一名普通伙头兵。他起初对此心有不满,渴望去前线建功立业,因此在工作中情绪低落,还被连长批评了一顿。
不久后,有人向连长悄悄透露:这位炊事员的父亲是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连长听后吃了一惊,急忙将皮效农叫来谈话,向他道歉,并表示愿意调他去野战部队。但皮效农谢绝了,他说:“我在炊事班也能为战士们出力。”
皮定均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怪连长,反而表扬了他的坦率与公正。他还亲笔写信给儿子,勉励他:“炊事工作关系到全连的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的一部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踏实肯干,才能成材。”
父亲的来信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皮效农的心。他打消了浮躁念头,在灶台前兢兢业业,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也锤炼了他的意志。
1976年7月,皮定均在视察福建东山岛时,所乘直升机不幸失事,英年早逝,年仅62岁。他的一生战功卓著,却始终低调务实,对子女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