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西北风吹得地头直晃荡,老辈人说“清明怕霜,谷雨花寒”,果然天气预报说下周多地要遭倒春寒。东北平原的大豆苗刚露头,这场冷涡要是带着霜下来,嫩芽可扛不住。村里王大爷早把熏烟的柴垛码好了,说这是祖上传的防霜法,可现在都讲究科学种田,这土办法到底管不管用?
南方正忙着插早稻,田里水刚灌上,要是赶上低温阴雨,稻种容易烂在泥里。去年老张头家就是没及时排水,出苗率少了两成,今年他盯着天气预报,说啥也要提前挖好排水沟。
农业站老李这几天电话都打爆了,他说倒春寒前要抓紧叶面补肥,磷酸二氢钾兑水喷苗,既能抗寒又能提苗。
可有些大爷觉得费钱,嘟囔着“以前没这讲究照样打粮食”,这新旧法子咋结合才最好?
华北的麦田刚拔节,最怕夜间气温跌到零度以下。村主任挨家挨户催着准备秸秆覆盖,说既能保墒又能挡寒,可年轻些的农户更信大棚加固,说机械作业效率高,两代人在田管上较着劲呢。
我路过镇农资店,看见门口堆着地膜和防寒布,老板说这两天销量翻了番。
有个大婶边搬地膜边念叨:“现在种地真是看天又看料,老一辈靠天吃饭的法子,还真得跟着科技变变了。
”气象站发了详细预警,说这次倒春寒持续三天,昼夜温差超过15度。
最让人揪心的是江淮地区,油菜花开正旺,低温一来怕影响结荚,可那里地块零散,大型防寒设备进不去,咋办?
突然想起前年村里搞过一次防冻演练,农技员带着大伙用无人机喷防冻剂,比人工快十倍。
可听说那设备太贵,小农户租不起,要是能有政府补贴就好了,这事儿不知道啥时候能落实?
西北墒情本就吃紧,要是再赶上寒潮,刚播的玉米种子容易闷芽。
有经验的老汉说要趁冷前浅锄松土,既能透气又能增温,可年轻人觉得不如直接铺地膜,两种办法各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朋友圈里看到外省有个村子,把传统熏烟法改良了,用特制的防霜炉,既减少污染又提高效率,还申请了专利。
咱这儿能不能也学学?说不定老办法插上科技的翅膀,护苗更管用。
最担心的还是山区农户,地块在半坡上,灌溉难排水也难,一旦遭遇冻害,补救起来更麻烦。去年他们靠邻里互助扛过了灾,今年要是能有更系统的应急方案,心里才更踏实。
农业局的通知下来了,说会派专家小组到各村指导,还协调了一批防冻物资。
可基层农技员就那么几个,面对上千亩农田,咋能顾得过来?真希望村里能多培养些“田秀才”,关键时刻帮上忙。看着地里刚露头的庄稼苗,就像看着自家孩子,生怕冻着饿着。
老一辈常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现在有了天气预报和科学法子,只要咱肯学肯动,老天难不倒勤快人。最后再啰嗦几句:东北赶紧查苗情,该覆膜的别偷懒;南方排水渠再挖深两寸,别让苗泡水里;华北麦田抓紧喷遍叶面肥,油菜地该疏的枝桠别留着。拿不准的赶紧问农技站,别硬扛!
都说种地是看天吃饭,可如今咱手里有土办法打底,有科学技术撑腰,只要把农时节奏踩准了,把应对措施做细了,任他倒春寒多厉害,咱也能护好苗、保好收。记住了,地不亏人,咱多上心一分,秋后粮仓就多满一分。现在赶紧去田里转转,该准备的物资别拖到夜里,明早天一亮,咱就跟倒春寒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