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汉语词汇宝库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可你知道它所代表的真实距离,以及背后有着怎样精彩的故事吗?

先来说说“退避三舍”的距离。“舍”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指的是两个驿站之间的距离。据古籍记载,一“舍”等于30里,那“三舍”就是90里,即45公里。

想象一下,这差不多相当于在一个中等城市里,从城市一端到另一端的较远距离,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迈出的一步之遥。

接下来咱们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这得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故事的主角是晋国公子重耳。

重耳原本在晋国是很有希望继承王位的公子,可由于宫廷斗争激烈,他被迫流亡他国,这一漂泊就是十九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历尽艰辛,游历了许多国家。

当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热情地接待了他,毕竟楚成王眼光长远,觉得重耳以后说不定能成就大业,和楚国建立良好关系。



有一次,楚成王为了考验重耳,就问他,“要是将来你回到晋国执掌政权,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思考片刻回答,“金银珠宝楚国有的是,犀牛、象牙等珍稀物产也很丰富,我真不知道拿什么报答您。”

“如果承蒙大王厚爱,我能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三舍,以此来表达我的感恩之情。”

楚成王听了哈哈大笑,觉得这公子说话挺有意思,但也没把这话太当回事。

然而,后来重耳还真回到了晋国,并且成为了晋文公。没过多久,晋楚两国由于利益冲突,在城濮这个地方打起了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晋文公重耳为了兑现当年对楚成王(其时楚成王已故,实际交战方是楚将子玉)的承诺,命令晋军主动后退90里,也就是“退避三舍”。这一举动看似示弱,实则非常高明。

一方面,它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给天下人一种晋国讲究信用、不愿轻易与楚国冲突的感觉。

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调整了战场态势,避开了楚军的锋芒,为自己寻找更有利的战机。

最终,晋文公率领的晋军,在战争中凭借智谋和勇力,成功击败了楚军,奠定了晋国的霸业。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它不仅仅是说一种退让的距离,更体现了一种在纷繁复杂局势下,以退为进、守信重诺的智慧和谋略。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道理,放在今天的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依然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现代商战中,这个策略演化出“以退为进”的竞争哲学。某国产手机品牌曾主动退出低端市场,专注技术研发,最终实现高端突破,正是古智慧的现代演绎。

当我们在谈判桌上说“退避三舍”时,传承的不仅是诚信美德,更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寸步不让,而在于知道何时后退才能跳得更远。就像拉弓射箭,后退的力度决定了箭矢的射程。

亲爱的朋友,您对“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还有何理解?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