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起初,晋国内乱,重耳流亡。

在楚国时,楚成王给了重耳超规格的礼遇,让他提前过了把国君的瘾。

一日宴会上,双方推杯换盏之际,楚成王突然抛来一句:"公子若得国,何以报我?"

重耳倒吸一口凉气,一时语塞。

他很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得楚王支持,总是要拿出点利益来交换的

可重耳就是有一股执拗,对国家利益看得很重。



想当初,秦穆公来谈条件,都被他一番大义言辞搪塞回去,秦穆公没办法只得支持夷吾做了晋惠公。

如今,楚成王又来谈条件,重耳难道就要低头?

稍作犹豫之后,重耳作揖道:"若得返晋国,他日战场相逢,必退避三舍!"

顿时引发了全场哄笑,可谁也没想到:六年后这句"画饼"成真了。

可当晋军真的后撤三舍,楚军主帅令尹子玉摔了号旗:"退NM三舍!你这叫报恩?分明是套路!"

被误读千年的"退避三舍"

泓水之战后,中原诸侯几乎是闻楚色变

借着这股势头,楚国先后将郑、宋、鲁、陈、蔡、曹等诸国都纳入自己麾下,再加上楚、卫联姻,可以说大半个中原都沦陷在楚军脚下



有道是盛极必衰,正在楚人骄傲之际,宋国却倒戈投晋了,这让楚人很不满。

你宋人什么战斗力心里没数吗,敢砸楚国的场子。

令尹子玉出了名的急性子,得知消息后,就三番五次催促楚成王发兵讨伐宋国。

眼看楚军兵临城下,宋国也急忙去晋国求救。

宋国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城濮之战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多年来楚国对中原的经营,让以礼乐文化为傲的华夏诸侯尽皆沦陷,让齐、秦、晋这些大国倍感威胁

秦国远离关东,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政局一直不稳,晋国此时可以说是舍我其谁。

晋文公重耳刚在被庐建立三军,整合完内部势力,也正需一场战争胜利来提升自己在国内的声望。



城濮之战真正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短,精彩都在双方博弈的过程中,所谓的“退避三舍”也在于此。

晋文公一开始并没有底气,毕竟泓水之战楚军单方面屠杀宋军的场面犹在眼前。

这个时候,狐偃站了出来,他提议:先打曹、卫。

卫国和楚国有姻亲,曹国是他小弟,进攻曹、卫,楚国必定前来救援,宋国危局自解

所以,一开始晋国并没有直接介入宋楚的战争,而是把楚国这俩小弟收拾了,就是为了逼楚国主动来决战。

随后,先轸还派人到宋国活动,说服宋给齐、秦送去厚礼,让这俩国家也出面劝说楚军撤军,这是先轸的计策。

并且,计策绝妙之处就在于,此时楚军包围宋都已经半年了,破城指日可待,怎么可能放弃 !

先重要的就是楚国拒绝齐、秦的调停,得罪齐、秦的话,总共四个大国,楚国得罪了三个,这仗就没得打了。



同时呢,先轸放出话,要把占领的曹、卫土地补偿给宋国。

给楚国一个假象,齐、秦的调停是在配合晋国的行动,彻底断了楚国拉拢秦、齐的念想

最后,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先轸扣留了子玉的谈判使者。

子玉的性格,在先轸的一再刺激之下,彻底失去理智。

子玉率军从商丘赶到陶丘,想要跟晋军决一死战。

可这个时候,晋军却一再临阵撤退,即著名的“退避三舍”。

狐偃给出一个合乎周礼的解释:退避三舍是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

真正的战略意图不过是把楚国引到晋国预设的战场在那里有秦、齐的军队等着跟晋军合兵一处。



之后就是永载史册的城濮之战,晋军仅用几个小时打破了楚人的北进计划,直到楚庄王时期才敢探头。

楚国输在"内部":若敖氏与楚成王

说完晋国,我们换到楚国视角,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失败就是注定的

早在子玉提议伐宋,楚成王表现出的就是极不情愿的态度,一开始就坚持不肯出兵。

在先轸放出要将曹、卫土地分给宋国时,楚成王又一再发布命令撤军,甚至带着亲兵撤回国内。

参加城濮之战的楚军,其实只有子玉率领的中军若敖氏六卒、 以及子西率领的申、息县军,右军由友军陈、蔡军队组成。



申、息两县是若敖氏的大本营,可以说与晋国作战的楚军基本都是若敖氏的私兵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若敖氏,若敖氏是楚国历史上最具权势的宗族之一。

自楚若敖熊仪后,其分支斗氏、成氏长期垄断楚国内部军政核心职位,可谓一家独大

到了楚成王时期,若敖氏成员成得臣,也就是令尹子玉成为了楚国实际的掌权者

同时,参加城濮之战的主要楚军将领,均出自若敖氏,这也是子玉抗命的底气。

楚成王对子玉颇为迁就的态度,以及最后撤回亲兵,仅留若敖氏独自面对晋军,很难说不是楚成王的借刀杀人之计



当然,证据也不止于此。

伐宋之初,楚国朝堂有一股声音在诋毁子玉“刚愎自用”。

当时的楚国政局,正是若敖氏权力炙热之时,难免会引起别的家族不满。

但是大战在即,楚成王非但没有制止,而是放任政敌蒍贾公开批评若敖氏,激化矛盾。

楚军战败后,楚成王又问责子玉:申、息两县子弟死伤如此惨重,你就这么回来,怎么向父老乡亲交代?

子玉也是个明白人,不需要成王提醒,自裁谢罪了。



自此,楚成王在这场君臣博弈中完胜,有力的打压了若敖氏,避免了权力失控

当然,代价是暂时放弃北进的策略,让出中原霸权

晋文公的"中原霸权"

伴随着城濮之战的胜利,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更是以臣召君,挟持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着实出了一把风头。

战争的胜利,一扫韩之战的阴霾,国人振奋不已,晋文公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

晋文公趁热打铁,对三军六卿制进一步深化,最后形成了五军十卿的内阁,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昂扬向上的新局面。



这种内阁制为所有群体提供了公平竞技的舞台,不管各派、各势力,以后冲突的焦点都集中在将佐的争夺上。

这一操作,模糊了政治派别的界限,最大限度的凝聚合力,开启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