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业餐饮网 张铎

黑鸭煲,正在以“现象级单品”的姿态迅速渗透餐饮市场。

从门店排队、短视频流量破亿,到媒体密集报道,这个在2024年诞生的产品,在数月内被迅速包装为“下一个风口”。


被组装的爆款

黑鸭煲是一道围绕“重调味 + 快复制”打造出的标准化产品。

以鸭肉为主料,通常采用半只或整只老麻鸭入煲。烹制过程使用桂皮、山奈等二十多种香料,加酱油与双倍焦糖色,使鸭肉呈现深黑发亮的视觉效果。

部分门店还叠加红烧肉、牛蛙、排骨或蹄花,并配以热干面、藕条等湖北常见食材,构成多种组合。

味型上,黑鸭煲与周黑鸭甜辣风格高度相似。辣度成为关键卖点之一,部分品牌将辣度划分为六到七个等级,从“微微辣”递增至“姚克辣”。


目前黑鸭煲多定位于轻正餐,门店主要选址在社区、街区,采用市井风格装修:折叠椅、塑料布、纸碗配套墙面菜单或灯箱广告,营造接地气氛围。

套餐以2-3人共享为主,包含黑鸭煲、热干面、凉菜、时蔬与米饭,价格在150元左右,综合客单价在60-70元之间。

此外,也有不少品牌,比如蔡林记·湖北小馆等,将其作为一道风味菜,纳入菜单结构中。

无论呈现方式如何变化,黑鸭煲在制作端高度标准化。

鸭肉多由中央工厂统一宰杀、切块、初调味后配送至门店,后厨只需要将标准鸭块、配料、标准化料包进行制作、整体不依赖厨师经验,具备明显的规模化复制基因。

黑鸭煲的热度形成,背后有两股关键推手:

第一轮推手,是来自品牌方的内容猎奇式传播。

如同曹氏鸭脖的“工业辣”,黑鸭煲的“姚克辣”不仅是味觉选择,还是引爆机制。部分品牌借此推出辣度挑战活动,以激发社交平台上的二次传播。

黑鸭煲在名称与味型上与“周黑鸭”高度相似,也在无形中借助了头部品牌的流量。不少品牌甚至在宣传中使用“周某鸭”这类暗示性措辞。

第二轮推手,在于供应链企业的集中推动

2025年3月底,在武汉良之隆食材电商节上,有诸多餐调企业,集中推出黑鸭煲解决方案。

不仅仅是黑鸭风味酱,部分企业还有推出预制好的黑鸭风味鸭快。门店只需要叠加部分新鲜食材,3分钟即可烹饪上桌,备餐更简单、稳定出品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培训成本和后厨投入。


还有部分企业将其延展到更多品类和场景。如烧烤品类的黑鸭花甲、黑鸭虾尾,粉面品类的黑鸭拌面拌粉,快餐场景的黑鸭鸡煲+冰镇酸梅汤的高毛利组合,外卖场景的一人食mini砂锅等等。


被透支的热度

黑鸭煲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推向市场,但却存在三大问题:需求未沉淀、产品缺弹性,品牌无壁垒。

1、需求未沉淀:排队是话题,复购不明朗

虽然有品牌将其称之为“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但这一说法在公开渠道中均无可查证的依据。

在2024年4月之前,短视频网站上尚无任何与“黑鸭煲”相关的视频记录。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首篇相关文章,也直到当年11月才出现。

在此之前,“黑鸭煲”在微信指数上长期保持为零——一条干净利落的空白轨迹。


黑鸭煲的热度的确在一年内快速攀升,但这个单品出现时间很短,缺乏从尝鲜到稳定消费的自然转化路径,就被品牌和营造的流量和供应链推向前台。

门店将排队数据直接作为展示材料:单月取号破万、日均翻台超13次、连续排队超过200天。这类数据本质上已成为营销语言的一部分,用于制造“现象级”的视觉印象。

但问题在于:这些热度主要来源于短期话题刺激和“尝新流量”。真正能够留下复购的,目前尚无清晰数据佐证。对于黑鸭煲而言,需求仍在验证期内,尚未完成沉淀。

黑鸭煲经常被拿来与冒烤鸭类比,但后者在发源地成都具备成熟的用户基础与区域粘性,而黑鸭煲的消费结构尚未经历这样的市场验证。

2、产品缺弹性:标准化有余,生长性不足

黑鸭煲在出品模型上高度标准化:预制鸭块、固定酱料、操作简化,门店能够在三分钟内完成出餐。这种“可复制模板”对连锁铺设和加盟招商极为友好,也正是它能快速铺开的根本原因。

但标准化同时也锁死了产品的演化路径。在同一套出餐结构和味型逻辑下,黑鸭煲门店迅速趋同,无论是口感、呈现还是菜单组合,差异性迅速丧失,市场也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与内卷。

不同于炒鸡,它可以从烤鱼、麻辣香锅等品类中复刻风味结构,逐步衍生出“主品类+多口味”的菜单体系。而黑鸭煲味型构建依赖于甜辣黑卤,除了调整辣度与甜度之外,几乎缺乏可扩展的风味空间。

对于想要以“黑鸭煲”作为主打的专门店而言,这意味着天花板也已提前锁定,难以生长,尤其是快餐店,只相当于一个重口味的黄焖鸡,一味到底,缺乏持续创新的能力。

3、品牌无壁垒:记忆难建立,竞争难防守

黑鸭煲当前市场上的品牌结构尚未完成区隔构建。门店名称高度趋同,装修风格、菜单设计与传播文案趋于模板化,整体上仍处于草创阶段。消费者面对不同门店,难以建立清晰的品牌识别,品牌忠诚度也无从谈起。

结构性风险,来自味型。

黑鸭煲的味道和周黑鸭的甜辣高度一致,周黑鸭也在日前布局调料零售渠道,其酱料广泛可得,消费者可自行借助其酱料复刻类似风味。

一旦周黑鸭与餐饮企业达成联名,凭借其现成的品牌力、渠道能力与“味型归属感”,极有可能对现有黑鸭煲品牌的市场空间造成直接压缩。

综合来看,黑鸭煲更适合作为一道“风味型短期菜品”进入品牌菜单,而非承担长期主力SKU。

它是一道被产业结构推送上台的“产品方案”,尚未成为消费者自发需求的“消费答案”。

有餐调企业的招商人士判断,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只会持续到年底”。

职业餐饮小结:

每一段时间,餐饮行业都会迎来某种“爆款信号”。对于餐饮从业者而言,更需要训练一种冷静的判断力:它是否值得投入?能否延展场景?是否具备中长期的生意基础?

盲目追高、重金爆改,可能只是一次放大试错的过程。真正有复利价值的模型,仍然建立在消费者认知、复购习惯与品牌资产的三重积累之上。

热度可以被制造,生意必须被验证。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