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施茜 顾思捷
“没想到折腾半年讨要不到的工资,在这里一下子就给解决了。”几名纺织厂的工人来到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综治中心,送上两面锦旗,对中心的倾情服务表示感谢。
原来,某纺织厂因资金链断裂,拖欠57名工人共计62万元工资已经半年多,几番沟通未果后,工人集体来到如皋市综治中心寻求帮助。派驻中心的调解员尤兴成了解案情后,联合派出所、经发局、社保所等共同调查取证,经过8天的协商调解,与远在广东广州的纺织厂负责人达成调解协议,57名工人工资得到全额发放。
进“一扇门”就能“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是江苏司法行政职能积极入驻综治中心开展工作、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水平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目前,江苏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和1375家调解组织、49家公证机构、13家民商事仲裁机构、2.4万名调解员与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南通司法行政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服务中心(调解中心)和司法所积极派员驻点综治中心,精准回应群众诉求,确保“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目前,各县(市、区)司法局公证、行政复议、调解、司法鉴定、仲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业务均已全面进驻县级综合治理服务中心。
“综治中心融合多项法律服务,是个综合性平台,方便老百姓,在这里所有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在如东县综治中心公证窗口,前来办理公证事项的张女士对窗口服务赞不绝口。如东县综治中心大厅设置了矛盾调解、行政复议、公证、仲裁等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揣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回”。
作为承担多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职能部门,南通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参与支持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程,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分层分类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通过合理设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业窗口、矛盾纠纷调解室,目前已全面落实有人员、有场地、有标识、有制度“四有”标准,采取选派专职人民调解员轮流驻点综治中心负责矛盾纠纷受理、流转和督办工作,统筹协调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个人调解工作室等资源参与矛盾化解。
对于综治中心接收转办的复杂疑难案件,司法行政机关通过积极参与集中分析研判,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调解建议,实现复杂矛盾纠纷案件实质化解。2024年以来,南通县级综治中心调解窗口共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
南通市司法局制定出台《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的实施意见》,在信访部门、法院设立“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进一步破除部门之间的业务壁垒。打造通州“红色物业”、如东“企业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海安大公镇商事商会调解委员会、崇川“五龙汇非诉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示范调解阵地,努力将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推动调解成功率、按时办结率、服务满意率持续上升。
除了整合完善工作机制、资源统筹,数字化的支撑也在不断升级。南通推动“公证云”“苏解纷”等与综治中心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共享,积极打通司法行政系统与综治中心及相关部门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预警网络,持续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数字化运行可以确保群众反馈的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公证云’‘法润江海’等微信小程序可在线预约调解、提起行政复议,服务效率提升20%以上。”南通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南通市司法局将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非诉讼服务各项职能与综治中心平台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强化纠纷案件研判分流和风险数据汇聚分析,切实发挥矛盾纠纷化解“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