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司法的星河里,刘杨萍法官是独特的一束光。法槌起落间,她捍卫公平正义;纸墨流转时,她书写诗意人生。她以笔为舟,载着对法治的赤诚、对生活的热爱,在诗歌的海洋中徜徉,将心中的万千思绪化作一行行灵动的文字。

4月29日,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了五四青年节“学榜样·践初心·话担当”青春分享会暨青工委工作座谈会活动,全市法院9名青年干警代表结合刘杨萍法官先进事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与心路历程。

本院特开设“学榜样·践初心·话担当”青年说专栏。在这里,没有严肃的法条阐释,没有刻板的案件陈述,只有TA们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与最细腻的内心独白。从《青年说》开始,让我们走进刘杨萍法官的文字世界,聆听法治路上的诗意回响,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在一首首诗歌、一句句感悟中,读懂属于她的坚守与浪漫。

分享人

安陆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 潘星星


潘星星生活照

我是来自安陆市人民法院的潘星星,通过认真学习刘杨萍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受触动。于我而言,刘杨萍同志是既陌生又熟悉,我们从未共事过,也从未打过交道,但却时常能够听到她的名字——在宣传报道中、在论文获奖名单上、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今天,我想用四句心里话来向大家诉说刘杨萍同志带给我的感动与力量。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这句伏尔泰的经典名言,准确诠释了思想的力量。我认为,思想之所以具有力量,在于对人生道路的抉择和价值追求的指引。思想在事业中的最终体现应当是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

怎么确定自己的信仰、如何实现,是我在参加工作后一直思考的问题。回顾近13年的工作历程,其实我个人所追求的理想信念早已于思想意识中潜移默化,答案就藏在身边法院人的故事里。

他们有以庭为家,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每天一碗猪油饭裹腹,最后在47岁时通过司法考试的女庭长;有在复习司考时一度坐穿藤椅,蜕变成员额法官的退役军人;更有在司法审判一线奋斗30余年,创造了“零错案、零信访”斐然成绩的刘杨萍同志。“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他们的自我总结,贴切且让我动容。

无论是因为热爱,所以投身审判事业,还是因为身处审判岗位,而后倾心于此,他们最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这也是促使每个法院人作为个体在构建与完善整个法治体系的事业中前赴后继、奉献青春的精神源泉,而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精神源泉的泉眼。

由此可见,秉持对审判事业的热爱之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维护司法公正,坚守司法底线就是我们法院人的生命信仰。将审判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必然能够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这句话载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其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这是一个文人家国情怀的体现,我更倾向于将其解读为个人的使命与担当。

刘杨萍同志在担任法院院长期间,审理刑事公诉案件600余件,年均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40余件,累计化解纠纷1000余起。作为员额法官,她也只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却成就了不凡的业绩,她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新时代法院干警的使命与担当。

我相信每一名法院干警在参加工作之初都曾心怀一腔热血,立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一番事业。但是5年、10年乃至退休时,有多少人依然在坚守初心,又有多少人能在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在近13年的法院工作中,我交出了自认为满意的一份答卷。

从大学毕业后到安陆法院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耕耘于基层办案一线,在雷公法庭工作3年半,在城区法庭工作6年,自2022年5月调至执行局工作至今。从弱冠少年到而立之年,从书记员到法官助理再到员额法官,回首近13年征程,我真正做到了“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即使工作再琐碎、担子再沉重、信访压力再大,我也从未想过放弃。

我想,这是源于自己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对生命信仰的追求,更是源于新时代法院人的使命与担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方能成功。

从刘杨萍同志的任职经历中,我充分体会到这句话蕴含的真谛。思想再深远,学识再渊博,没有基层实践这个“1”,所有的经验只能沦为空谈,一切只能归“0”。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下到基层,才能领略最美的风景。

总能听到年长的干警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在派出法庭的情景:砖瓦平房,三五干警,周一去,周五回。周一上班时,需要骑行十几公里的泥泞路,夏天洗澡就往头上淋几桶井水,这就是法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找、问、找”是法庭送达的“三字经”,把字写得又快又好是法庭干警的必备法宝,与周边单位搞好协调、同隔壁街坊处好关系也是工作的重要一环。

基层工作虽然苦,但总能从他们讲述时的面带笑容中体会到别样的情致。正因为他们身处最基层,体会过最基层,才能切实感受到基层的苦与乐,也正是这种亲历,使老一辈的法院人比现时的我们更能读懂群众,更能理解司法为民的真谛。

只有真真切切下到基层,在基层中磨练自己,在基层中实干苦干,才会知晓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爱得多么深沉,才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在基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这句话讲的是规矩意识。每一位法院干警、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进入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这也要求我们坚守底线,习惯在纪律的约束下工作生活。

曾经看到一个案例,一位违纪违法人物在忏悔录中说,在即将到新的领导岗位上任前,他的老母亲专门交待他的妻子煮一碗面条,里面放了两根青菜、一个鸡蛋。从不喜吃面食的他当时觉得奇怪,但直到身陷囹圄时才醒悟过来,那碗面条其实是老母亲对他的告诫。面条如发丝,是要他心系百姓,两根青菜是要他两袖清风,而鸡蛋则是要他一颗红心永向党。可惜悔之晚矣。

相比而言,刘杨萍同志从业30余年,所办案件中没有一起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更显难能可贵。作为法院青年干警,要学习刘杨萍同志,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必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一个政治坚强、勤廉有为、踏实肯干的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今天站在这里,再次重温刘杨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回想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妄想通过走近她、学习她进而超越她,实属惭愧。但此时恰是蒲公英的花期,兹愿将所学所思所想,化作种子,洒满基层。

来源:安陆法院 潘星星

编辑:李洁

审核:郭嘉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