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很多人手上会长一些透明的“小水疱”,虽然不疼,但是痒到让人怀疑人生,一不小心挠破后,里面会流出一些液体。
这些既影响美观又奇痒无比的小水疱,到底是什么?
01
又痒又丑的水疱是汗疱疹
汗疱疹常出现在手指侧面、手掌、指端部位的皮肤,水疱大小多为米粒般,有的略微高出皮肤表面,有的则隐匿于皮肤之下。其发病具有季节性规律,通常在夏季症状最为显著,到了冬季会自行痊愈。
此外,它还具备以下特征:
呈粟粒状(一般指直径处于1—5毫米范围的颗粒状物)的水疱,且呈群集状出现,左右两侧呈对称性发病。
水疱内部含有清澈的疱液,患者可能会感到瘙痒或灼热感。
水疱一般在2—3周后会逐渐干涸、脱皮,露出新生皮肤,此时患者或许会感觉到疼痛。
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有时旧的水疱尚未痊愈,新的水疱又已长出。
多数患者伴有手足多汗的情况。
需要留意的是,汗疱疹并非“脚气”蔓延到了手上,而且它不具备传染性。不过,若用手掐破水疱,会导致皮肤破损,而手又频繁接触各类物品,这无疑会加大感染的几率。
尽管汗疱疹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但患上此病也说明你还处于较为年轻的阶段,因为汗疱疹多见于青壮年群体,儿童和青年人发病较多,老年人患汗疱疹的情况则较为少见。
02
汗疱疹是如何长出来的?
汗疱疹的致病根源目前尚未清晰明确,当下普遍认为其可能属于一种皮肤湿疹样病理反应。在水疱逐渐生成的过程中,汗腺导管并不会受到波及损害,它本质上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层面的湿疹样超敏反应。患有汗疱疹的人群需留意以下相关因素——
1
家族遗传倾向
在临床诊疗实践里,观察到有极少数患者呈现出家族集中发病的特征,这暗示遗传因素在其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
2
手部感染源
真菌感染是引发汗疱疹发作的关键诱因之一,涉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等多种致病真菌。这些真菌在特定条件下侵袭手部皮肤,可能诱发汗疱疹。
3
接触性刺激物
接触部分药物及化学制剂,例如呋喃西林、香料、重铬酸钾等,有可能触发汗疱疹的产生。此外,佩戴含有镍、铬等金属材质的项链、耳环、手镯等饰品,也可能成为汗疱疹的诱发因素,因为这些金属成分与皮肤接触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4
日光辐射影响
汗疱疹的发病可能受到UVA(UVA波段作为紫外线波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诱导作用,长时间暴露于此类日光辐射下,可能增加汗疱疹的发病风险。
5
汗液分泌过量
夏季人体排汗量显著增多,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也更为活跃,尤其是油性肤质人群,常觉周身黏腻不适,皮肤难以保持干爽状态。这种过量汗液若无法及时排出,极易滞留于皮下组织,进而诱发汗疱疹的产生。
手部汗腺发达、多汗倾向明显者,相较普通人群,罹患汗疱疹的风险可能更高。
6
情绪心理诱因
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或因过度劳累、睡眠匮乏、突发性应激事件(如重大生活变故、工作高压)等身心失衡状态,均可能成为汗疱疹的诱发因素。
7
体质敏感性
皮肤敏感度较高的人群,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锐,例如对冷热空气交替、日晒辐射、温湿度骤变等外界刺激耐受性较差,哪怕受到轻微刺激,都可能引发皮肤异常反应,从而诱发汗疱疹。
8
过度清洁误区
部分人误将汗疱疹归因于清洁不足,因而频繁使用清洁产品,如反复搓洗双手。实际上,过度清洁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重皮肤屏障损伤——洗手液、肥皂等清洁用品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破坏表皮脂质层,加剧汗疱疹的发作风险。
03
长了汗疱疹需要治疗吗?
汗疱疹属于具有自愈倾向的疾病类型,通常病程持续约两周时间便可自行恢复。但若出现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或伴随局部化脓感染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治。
1
疾病初期应对
当手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早期症状时,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乳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类药膏,例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以缓解炎症反应。
2
瘙痒管理要点
若瘙痒症状剧烈难耐,切忌抓挠或挤压水疱,以防继发感染。此时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以促进水疱收敛,但需注意:若皮肤已出现破损创面,则不宜使用该药物,以免刺激加重。
3
重症治疗策略
若病情进展难以控制,皮损范围持续扩大,甚至出现皮肤溃破、渗液等严重症状,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进行系统性治疗,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以抑制过敏反应。
4
日常防护措施
患病期间需减少与碱性清洁用品的接触,如肥皂、洗衣液、化学清洁剂等,同时规避所有可能刺激手部皮肤的因素,例如徒手处理山药等易致敏食材。进行清洗作业时建议佩戴乳胶手套,若需进行切水果、家务劳动等高频次手部操作,可采取双层防护措施——在乳胶手套内层加戴纯棉手套,并注意及时更换因出汗浸湿的手套,以维持手部皮肤干燥环境。
04
避免汗疱疹,生活中要做好这5件事
1
维持手部干爽洁净
日常需规避抓挠、高温烫洗等刺激行为,避免过度清洁手部,减少与消毒剂、强效洗手液、酒精等化学刺激物的直接接触,防止皮肤屏障受损。
2
规避金属接触风险
留意首饰材质(如戒指、腕表、手链等)的潜在影响:合金制品遇水后可能释放金属离子,诱发皮肤敏感反应。若佩戴后出现不适,建议减少佩戴时长或接触水源前及时取下,降低过敏风险。
3
强化皮肤屏障防护
夏季需严格防晒,避免强紫外线直射手部。日常保湿可选用无香精、低刺激的护手霜,增强角质层防御力。洗手时建议使用35-40℃温水,减少碱性清洁剂使用频率,洗后及时涂抹保湿剂,形成皮肤保护膜。
4
调节情绪平衡状态
避免长期精神高压、焦虑或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稳定。日常需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每日保证6-8小时优质睡眠,可通过冥想、瑜伽等舒缓压力。
5
优化饮食运动习惯
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糖、高脂及辛辣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食物。每周规律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代谢与免疫力提升。
资料|央视新闻
编辑|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