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photo
瘙痒、裂口、起水泡……不少女性受“主妇手”困扰,却久久无法治愈。当前正值春夏换季,手部湿疹问题可能在此时凸显。但公众对手部湿疹的认知存在显著误区,部分患者因缺乏科学防护知识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建中教授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醒,手部湿疹不容小觑,严重时可以让人失去劳动功能。根据病程,超过3个月或每年复发至少两次的手部湿疹即为慢性手部湿疹。慢性手部湿疹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疼痛,临床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汗疱疹、角化型湿疹、指尖湿疹等。
手部湿疹究竟因何而起?张建中教授表示,手部湿疹的原因非常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刺激和过敏。刺激主要是接触一些物质,如洗涤灵、消毒液、碱性过大的肥皂和香皂等,都可能引起手部湿疹,往往是先发生在受刺激部位。过敏主要是因为患者为过敏体质,因手部容易被外界一些过敏原引发局部免疫反应,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从而出现手部湿疹的表现,如皮疹、痒、裂口、起水泡等症状。过敏引起的手部湿疹往往是对称出现在左右手的相同位置。
在手部湿疹的患者中,约有一半还会伴有足部湿疹。“很多人不太重视,但手部湿疹不容小觑,严重时可以让人失去劳动功能。我见过一个患者,双手加起来有52个肉眼可见的裂口,稍微动一下就出血,非常疼。还有很多患者是手指末端或侧面起密密麻麻的小水泡,非常痒。”张建中教授指出,慢性手部湿疹其实很常见,从全球来看,每20人中就有1人每年受到慢性手部湿疹的困扰,痒和疼痛影响着大量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患者是严重过敏体质,手部湿疹还可以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系统性过敏性疾病相关联。
在手部湿疹的治疗上,张建中教授指出,一定要和医生配合好,外用治疗为主,包括保湿润肤剂的合理使用、外用药物的使用。目前外用药种类非常多,除了常用的含有激素的外用药外,还有一些新药可以选用,但最为关键的是坚持治疗,因为手部湿疹为慢性疾病,不能症状好了以后就立马停药。手部湿疹的治疗至少半年,当没有皮疹等症状时,用药的频次可以减少。刺激引起的手部湿疹,去掉刺激源后相对容易治疗,但过敏反应与患者体质相关,需长期治疗。
“在使用激素药物时,很多患者因担心副作用而焦虑或拒绝使用,给皮肤科医生带来很大压力。如果我们手上没有更多的武器,医生就没法治疗。近年来针对特应性皮炎的药物越来越多,如针对特别严重的全身性湿疹,有了生物制剂、口服小分子靶向药。但针对局部的手部湿疹或肘部湿疹,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治疗药物获批。临床上也会选择一些非激素类的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芳香烃受体调制剂等。”张建中教授表示,目前传统疗法仅能短期控制症状,不适合长期管理,患者需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同时进行预防,也期待效果更好、更安全的新药上市,为医生增添“武器”。
此外,张建中教授强调,手部湿疹的预防和治疗同样重要。煤矿工人、建筑工人、护士等容易发生手部湿疹的人群,平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如戴手套、使用润肤剂,不接触会导致过敏的物质,洗手的水不能太烫,不要使用碱性过大的香皂、肥皂等。一旦发现有些痒或有疹子等症状,应马上用药。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