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写进史书的中国历史人物,要么身负天赋异禀的奇才,要么有父辈家族的鼎力托举,要么占据天时地利,几无例外。

但是晚清有一个叫曾国藩的湖南人,实属其中的一个异类


他年轻时笨拙不堪,六次落榜两次投河五次人生至暗时刻

但就是这么一个似乎开局无悬念的人,最终却低开高走。从“小镇做题家”封疆大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为近代牛人模仿的榜样。

就连伟人都曾为其折服,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风雨飘摇的晚清,能站得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想建功立业简直比登天还难。

同样是肉身之躯,他到底最对了什么?

其实简要总结起来主要是三点:自律求知人脉经营目标管理

1

自律求知——人生的第一块基石

没有谁是天生想自律的,自律其实是认清现实后的一种选择。

曾老也不例外。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农家,幼年的他资质平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潜力股的特质,放在股票市场也是冷门股。

16岁起,他连考六次秀才均落榜,所幸老父亲曾麟书善于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依旧鼓励他“咬定青山不放松”。

直到23岁第七次应试,他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中秀才。这段经历让他坚信:天资不足无妨,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打开局面。

他后来总结,自己是“笨人”,读书做学问需耐住寂寞,不要投机取巧

与其向外求而不得,不如耐住寂寞,回来卷自己。


为了兑现自己做圣人的内心承诺,他听从理学大师唐鉴建议,并把唐鉴赠与的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条幅挂在卧室时时提醒自己。

之后开始用楷书撰写日记,每日记录言行得失,坚持30余年直至去世。

另外他还为自己制定“日课十二条”,可以说很有仪式感。

通过保持严肃活泼的态度,言行保持分寸感,节饮食少欲望,每日打坐练书法,不混夜场,拒绝无效社交等等一些列丰富的方法来逐步达成自己的蜕变。

因与同僚争执,当晚便在日记中分析原因,次日主动道歉;某日拜访富户时多看了几眼别人姬妾,回家后痛批自己“目屡邪视,耻心丧尽”,甚至要求戒色 。

他总结到:“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是现实版长期主义的胜利。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微小进步最终会胜过投机取巧走捷径。

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自律准则,原来曾国藩他老人家百年前就已经在做了。

但是,如果你认为他只会记日记死读书,不懂理论联系实际,那还是草率了

在曾国藩练湘军出山对阵太平军的起初,他顺应时局形势,用一篇爆款檄文就打赢了对太平军的舆论战,占领了道德制高点。

曾老指出:这场战争是变种基督教对华夏文明的侵略,不打不是中国人,所以一下子就统一了阵地,增加的团队凝聚力。

充分验证了:一句恰当有力的口号就是一次最好的团建。

自律求知,理论联系实际,为曾国藩打开了超凡入圣的第一道门。

2

人脉经营——曾国藩的人生杠杆

曾国藩重视人才和人脉经营,给了他最得力的人生杠杆,去撬动一座又一座山。

他组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幕府、类似今天的军事学院,巅峰时期人数能达几百人。

并且根据相面技术发明了一套识别人才的标准手册,世称《冰鉴》。

曾老任校长,而且亲自圈画知识点,出模拟考题,然后像小学老师一样点评打分,帮助学生复盘纠错。

他的幕僚门生,通过曾国藩的举荐和培养,先后出了十几位总督、巡抚、侍郎,以及尚书和大学士等等。

君子和而不同,他还特别注重包容不同性格的人。

左宗棠自负才高,经常吐槽曾老的军事才能,讽刺曾老“假道学”,甚至一度针锋相对。

但是在左宗棠得罪军痞樊燮之后,曾老依旧不遗余力地帮助左宗棠疏通,保其平安落地,足见其胸襟。

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

领导者有胸襟和格局,才会有优秀的伙伴追随。

曾国藩得到官二代胡林翼的鼎立相助就能在这里找到原因。

胡林翼是公子哥出身,有资源,有人脉,有手段,三观还正,却甘愿给曾国藩当二把手,既能互相赏识,又能取长补短,成为晚清官场的最佳兄弟组

不断精进中的曾国藩,越来越谙熟人脉经营的艺术,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很能反应他和幕僚们相处的艺术。

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

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

众人听了,一齐拍手。

虽然这个后生职场升职记故事的后半段有点烂尾,但是依然可以看出曾国藩和幕僚相处的融洽氛围和沟通的艺术。

领导的心态决定员工的工作氛围。

但凡厉害的人都带点刺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主张。

如果你认为这些牛人能走到一起,全凭一腔热血和一把手的魅力,还是过于片面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有着卫道的共同目标。

一切的成功都是人的成功,人即是目的,也是手段。

对于晚清末世而言,曾国藩的半个圣人,更接近儒家的符号意义。

而真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他建立了一个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实践体系。

对后世湖湘人才的集体涌现起到更深远的启蒙和指导意义。

3

目标管理——通往理想之路

曾国藩以修得半个圣人为后世敬仰。但是曾老的自我成长和性格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初入职场的曾国藩,其实是有一段痛苦的领悟的。

他在湖南办团练时,对当地官员的腐败嗤之以鼻,公开指责绿营军无能,激怒湖南提督鲍起豹。

鲍带兵闯入他府邸威胁,若非巡抚骆秉章调解,他险些丧命。

在江西剿太平军时,他态度强硬,与地方势力冲突不断,军事毫无进展,银钱困窘,疾病缠身。

核心业务开展毫无头绪,职场遭遇孤立,又逢父亲去世,他情绪曾一路跌到谷底。

在家守制时,幸得好友欧阳兆熊一句话点醒他:“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

这时的曾国藩,如梦初醒,于是反思,追问,重建自己。

他褪去傲慢和偏见,放低身段,看到每个人的优势和特点,围绕目标管理,求同存异。

咸丰四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民求救,全赖湘军。

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关乎生死存亡。面对压力,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员多次讨论战事,又在宫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

曾国藩最终采纳了陈士杰、李元度的意见,采用聚焦策略,合并一处集中攻打湘潭,遂有湘潭大捷,危机得以解除。

咸丰十年秋,湘军与太平军激战正酣,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岀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

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令幕僚各抒已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又一次度过了危机。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采纳容闳提出引进西方技术、派遣留学生等建议,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并促成首批幼童留美计划。

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中华文明的接续和巨变储备了火种

正是这一系列认知的改变帮助他彻底脱胎换骨,终成一代圣贤。

认知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聪明的人都在用别人的教训长自己的脑子。


最近出版的历史新书《风雨飘摇:晚清名臣立身处世之道》,作者是文史作家,时评人,湖湘文化学者十年砍柴

作者以湖湘的一个小山村为原点,辗转问道数十年。

书中有作者对近现代以来湖湘精英和国家命运升降沉浮之关系的思考,也不时流露出一个“小镇做题家”对一两百年前从江湖走向庙堂的同乡前辈的异代共情。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受益于关系,也受制于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矛盾中共生。

作者用融会贯通的文字,巧妙呈现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湘才俊末世补天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晚清名臣群像背后的那张细密的关系网络,曾国藩和他的朋友们。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如何修身做学问,如何经营关系,以及如何在逆境中成事的智慧。帮我们开启一场中国近代历史的追问和思辨。

《风雨飘摇:晚清名臣立身处世之道》

十年砍柴 著

雷颐、余世存、谭伯牛、大生刘蟾诚意推荐!

识别以下的二维码可以下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