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随着英国战舰跨越重洋开到我国沿海,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就正式开始。
在这里,我要抛出一个很不一样的结论,不管后人怎么夸赞林则徐,称其为民族英雄,都很难掩盖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过错。
林则徐的错不在于用强硬手段来硝烟,给英国侵略者制造了侵略的借口。而在于对即将到来的侵略战争毫无防备,误判局势,浪费了近一年宝贵的备战时间。
首先,对英国可能会有的反应上,林则徐出现了重大误判。他认为义律等人是瞒着英国女王进行鸦片走私贸易的,属于上不得台面偷鸡摸狗的勾当,英国女王不会,也不可能赞同这种行为,绝对不会为了这些跳梁小丑跟清朝交恶。
林则徐并非跟其他清朝官员一样,对外部世界丝毫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他还是很注重外部信息的,他至少拥有四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亦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
然而坏事也就坏在这上面,虽然愿意去接触外部,但是骨子里,林则徐还是天朝思维,一切的信息在大天朝思维的过滤后,都产生了严重的歪曲和误读。
比如他了解到了英国的距离、面积、人口,反而认为英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人口面积都小的可怜,根本不可能跟清朝开战。
再比如他知道了英国女王告诫过商人们要尊重他国法律,更让他坚信义律等人的行为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甚至还与道光帝商定直接致书英国国王,要求其管束属民,“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林则徐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以至于选择性的忽略了许多关键的信息。我们来看看,他都忽略掉了什么。
一、1840年2月,林则徐听到澳门葡萄牙人在传闻,英国将从本土及印度各调军舰12艘来华。对此,他在给澳门总督的谕令中称:“此等谎言,原不过义律等张大其词,无足深论。”
二、1840年3月24,英舰“都鲁壹”号(Druid)抵达广东海面。林闻讯后,写信给密友怡良:“所云尚带二三十船之语,则皆虚张而已。”
三、1840年4月,美国领事禀林则徐,告以本国及英国报纸载,6月份英国将封锁广州港,要求尽早让美国船入口开舱。林则徐对此官方的正式消息,仍不以为然,称其为“谣言”。
林则徐不光自己相信绝不会发生战争,他还在试图让道光也相信。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在给道光的奏折中,林依然表现的云淡风轻,甚至还在宽慰道光。
7月17日,这份报平安的奏折到达北京的那天,英军已占领舟山12天了。
林则徐犯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他无法弥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下这样诗句的林则徐,不愧是一位忠君爱国的优良臣子。然而,道德上的崇高和无暇,并不能掩盖作为一名守土有责的封疆大吏在政治预判和能力上的缺失。
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并非总能用来相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全面且客观,这既是对本人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历史在这里,只能对林则徐,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
让我们把目光继续转向战场,看一看,清朝的君臣们,那一幕幕拙劣的演出。
1840年6月21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由印度开来的舰队驶到。6月28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率由南非等处开来的舰队驶到。
懿律这名字是不是很耳熟,没错,他就是义律的堂哥。这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至此,英国侵华军全部到齐。总兵力六七千人,战舰16艘。
看起来似乎并不太多,但翻翻西方殖民史就知道,这已经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了。可见当时的英国,还并不很清楚大清的底细。
第一战并没有在广东或者福建打响,反而是在浙江的舟山,当时叫定海。英军之所以要攻打定海,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休养补给。到时候既可北上威胁京津,又可南下进攻闽粤。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响。
定海之战,乏善可陈,如果非要用几个字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兵不血刃。
英军战舰仅用了几次齐射,就彻底摧毁了整个定海的防御系统,随之而来的就是清军的大溃逃,据战后统计,英军没有伤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清军,也几乎没有伤亡,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那就不得不提提两个很少见于史册的“小人物”。
一个是定海镇的总兵张朝发,一个是定海知县姚怀祥。
小么?似乎也不小。在定海百姓眼里,他两人,就是定海的天,可是甫一接战,天就塌了。
据史载,虽明知英军炮火凶猛,然而张朝发为鼓舞士气,依然勇猛不退,只可惜在第一次英军的炮击中,就不幸中弹落水,救起后不治身亡。
不管怎样,这是在一鸦中,阵亡的第一个高级将领,他虽然位卑,但他依然拥有像林则徐一样,被我们铭记的权利。
战后,推诿塞责的官员们,把定海失陷的责任都推给了张朝发,可是就算你能瞒得了道光,你还能瞒得了百姓么?
家乡人民在张朝发的墓前,立下了这样一座石碑。
“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
那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姚怀祥,又做了什么呢?
战前,他在一些官弁的陪同下,登上了英军战舰,见到了英方统帅伯麦,在英方不甚通畅的记载了,留下了姚知县的只言片语。
你们把战争施加于民众身上,而不是我们这些从未伤害过你们的人;我们看到了你们的强大,也知道对抗将是发疯,但我们必须恪尽职守,尽管如此做会遭至失败。
可能是双方翻译的问题,语句很不通顺,但是大意是明白的,战前,姚怀祥已经知道了要失败,可是他选择的不是投降,也不是逃跑,而且恪尽职守,抵抗到底。
姚怀祥此话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张朝发落水后,清军溃散,眼见局势无可挽回,姚怀祥纵身一跃,跳入茫茫大海,表现出儒吏在“蛮夷”面前应有的气节。
定海之战随着姚怀祥的自杀成仁而结束,据统计,清军共阵亡13人,而这13人里面,居然还包含着定海镇的文武最高首脑。
就是这么魔幻且现实,可悲又可笑。整个晚清最后的几十年,给我的一直都是这种类似的感觉。
然而,在一片压抑中,我又若有若无的能呼吸到一丝轻松的空气。正是知县姚怀祥的那句话:“但我们必须恪尽职守,尽管如此做会遭至失败。”让我始终相信,大清会亡,但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绝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