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雨飘摇的历史舞台上,李鸿章的名字家喻户晓。
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甲午战败的背锅侠,晚清外交场上的首席谈判官……
然而,真要论一肩扛起大清帝国残局,守住底线的,还得看那位自嘲为“裱糊匠”的荣禄。
从军功子弟到慈禧心腹
荣禄,瓜尔佳氏,正白旗人,出身可谓显赫。
他的祖父、父亲和伯父都曾因效忠清廷而战死疆场,留下了“忠义之家”的金字招牌。
凭借这份家世,荣禄17岁便破格步入仕途。
但家世好不代表就一定能顺风顺水,荣禄也一度因肃顺等人的打压失势,在家闲居多年。
多年的仕途沉浮让他逐渐明白:在光绪朝的政治格局中,要立足,就必须依附慈禧。
甲午战争后,他重回权力中心,锐意主张“急固根本”,主提出练兵自强,亲自推动新军建设。
他慧眼识人,看中了袁世凯的军事才能,支持他编练新军。
庚子之乱后,清军一片瓦解,唯有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依旧成型。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又兼并山东勇营、江南自强军,将兵力扩充到两万余人。
手握兵权,在晚清意味着什么?深谙权术的荣禄心知肚明。
他知道袁世凯既有干才又有野心,因此在提拔袁的同时,也留有后手。
为防范袁世凯,他布下了两道防线:
一是安排与袁有宿怨的瞿鸿机进军机处,牵制其奏令;
二是派遣忠于朝廷的铁良任练兵处大臣,监控军事行动。
他还私下嘱咐庆亲王奕劻多盯着袁世凯,以免其坐大。
扼杀变法,稳住帝国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锐意改革,欲在短时间内全面推翻旧制。
废八股、裁衙门、开特科、裁冗员、削弱八旗势力……
这些举措,刀刀砍在满洲权贵的神经上。
在这场变法中,荣禄是康、梁口中的“后党”、“顽固派”,是扼杀变法的凶手之一。
后世往往将戊戌变法的失败简单归咎于顽固派的扼杀,荣禄也因此遭到诟病。
但实际上,荣禄并非完全反对变法,他只是更清醒一些:
维新派虽然理念先进,但根基太浅,脱离实际,决策急躁鲁莽。
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既得利益集团,不安排官员安置,不顾军权布局,甚至公然鼓吹“杀一两个二品大员”,刺激了满朝文武。
荣禄深知,维新派的政治幼稚病一旦引爆,很可能会给帝国带来更大的震荡。
为了避免混乱,他毅然站在慈禧一边,用强硬手段扼杀变法。
所谓“裱糊匠”,就是修修补补,让破碎的帝国继续摇晃前行。
他未必不知制度之破,可他能做的也只有维稳而已。
政变之后慈禧有意废帝,但改立新帝就等于破坏已有的权力平衡。
因此荣禄积极斡旋,尽力保护光绪帝,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
他也庇护了部分新政官员,并继续推动戊戌变法中的部分改革举措。
危局中的“鸽派”裱糊匠
1900年,义和团席卷北方,拆铁路、杀教民、围攻使馆。
慈禧太后认为“拳民可用”,甚至有了“联拳抗洋”,与列强一搏的幻想。
而荣禄则极力主张“剿匪”,努力控制事态,避免升级为国际危机。
然而,在满朝王公大臣群情激愤、主战派抬头的氛围下,荣禄屡屡碰钉子,只能闭嘴。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局势彻底失控,荣禄无奈之下,只能开始“双面操作”。
他暗中向洋人示好、送物资、传递情报,又提议召回李鸿章主和。
一面下令攻打使馆,一面安排人送去鸡蛋、蔬菜、冰块,为日后和谈保留了外交余地。
京畿失守、天津陷落后,主战派一败涂地,慈禧、光绪仓皇西逃。
进退失据的鹰派倒的倒跑的跑,谁来收拾残局?
能在宫廷、前线、外交三方面都说得上话的,就只剩荣禄这个被骂首鼠两端的“骑墙”鸽派。
荣禄留守京师,调度残兵、收拾残局、安排议和。
他与东南督抚联络,推动东南互保,为清廷保存了半壁江山。
他明白,到了这一步,唯一的任务就是尽力保住谈判桌上的位置,避免亡国灭种的灾难。
1903年,荣禄病逝,慈禧破格赐以“文忠”谥号。
赠太傅,赐黄马褂、双眼花翎、陀罗经被,还让恭亲王亲自前往致祭……
荣禄在戊戌变法、庚子事变中固然背负着骂名,但他也确实为帝国争取到了喘息之机。
荣禄从来不是什么优秀的政治家,他自己大概也没有这样的志向。
帝国千疮百孔,清醒的“裱糊匠”只能修修补补,尽力再多撑几年。
荣禄扮演的,就是这样苦涩的角色。
一肩扛起残局,也注定要背上几口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