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晚清翁同龢曾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遇事的心态,决定处世的格局。
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
真正厉害的人,遇事能忍,决事能准,行事能稳。
遇事要忍
苏洵说:“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在人生的征途中,忍耐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委屈则是追求完美不可或缺的一环。
忍受严寒酷暑、饥饿干渴,或许尚属易事;而面对内心的煎熬、屈辱与不公,则需要个人深层次的修养与自我磨砺。
世间最为艰巨的挑战,莫过于“咽下那口气”,学会宽容与退让。
曾国藩有云:“万事皆需以忍让为本。”
无法驾驭情绪之人,终将被情绪所奴役。
一时的忍让,能够避免长久的烦恼与忧虑。
常怀此念,便能转怒为和,化冲突为和谐。
庄子《山木》篇提及的东海之鸟“意怠”,便是隐忍的典范。
它不争不抢,飞行时不领飞,进食时只取残羹剩饭。
这份忍耐力,非但使它免受同伴排挤。
反而赢得了群体的庇护,悠然自得,远离灾祸。
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决事要准
决策,左右事情的发展方向。
做大事的人,总是善于根据形势需要,找准自己的策略。
有些人之所以失败,就败在左右摇摆,无法下定决心。
孔子说过:“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很多时候,对失去的恐惧反而加速了失去的进程。
行事时若总是忧心忡忡,患得患失,判断便如蒙迷雾。
正如自然界万物循环,有兴盛必有衰败,人生亦是如此,得失相依。
面对机遇,应当果断出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错过,再想挽回便是徒劳。
曾国藩,这位历史上眼光独到、行事果敢的人物,便是最好的例证。
他敢于思考常人所未及,勇于实践他人所不敢。
面对抉择的迷茫,他曾言:“先静心,再深思,五六分把握即可行动。”
这便是决断力的真谛,勇于把握,敢于实践,方能不负时光,不留遗憾。
行事要稳
稳,是避祸的良方。
《孙子兵法》中讲:“求稳之计,重在戒急。”
有些人一遇到事情,恨不得立即弄个水落石出。
急于求成,非但不能顺利达成目标,反而可能将局势搅得混乱不堪。
这正是“欲速则不达”的深刻含义。
智者行事,总擅长细致观察,巧妙布局,深入摸底。
而后耐性十足地做好万全准备,确保一击中的。
曾国藩在领军之初,便深谙此道,他坚持船只必用精工良木打造,以保坚固耐用;火炮不惜重金从海外购进,确保装备精良。
船炮未备齐,绝不轻易出征。
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阐明:“兵刃不利,难以斩断敌阵;羽翼未丰,难以高飞远航。宁愿长久等待而不轻易出战,也不可轻率出境而一战即败。”
盲目求快,即便是骏马也有失蹄之时;一味争功,更易落入敌方的陷阱。
《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寓意君子应静待时机,行事需谨慎,不做无把握之举。
过早暴露实力,往往招致挫败。
与其仓促行事留下隐患,不如一开始就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昭徳新编》里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遇事最高明的处理方式,是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风起云涌之间,内心也始终住着一个沉稳的舵手。
如此,再大的风浪也不能奈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