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在毛主席等人的批准下,该校于1952年准备筹建,陈赓大将是首任院长和政委。
建国之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哈军工”作为一所军事院校,比清华和北大更难考取,众多学子以考入该校为荣。“哈军工”对生源的要求很高,大部分是从清北录取考生中招收,他们不仅才能出众,更要经过十分严格的政审。
除此之外,“哈军工”也是众多高干和烈士子女学习的首选,五十年代末,随着“哈军工”录取形势的改变和生源扩招,高干子女“走后门”不可避免,一些原本素质较差,不符合录取要求的人就进来了。
随着“哈军工”高干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的身份敏感,院校老师们压力很大,表示难以管理。陈赓大将得知,对相关负责人说:“我教你们两条原则, 保证可以管好。”当时,陈赓说的是哪两条原则呢?
“哈军工”招生后,不少开国将帅以及高级干部子女以及亲属就读,如朱老总的孙子,林彪,陈毅、罗荣桓、刘伯承等元帅的子女。党中央高级干部中,董必武,林伯渠、张鼎丞等人的子女也在“哈军工”就读。
除此之外,出于对优秀烈士子女的照顾,彭老总的养女,烈士左权的女儿左太北,王若飞以及叶挺烈士的子女,同样在“哈军工”就读。除以上高级干部以及烈士子女外,省军级以及国务院领导的子女,在“哈军工”就读的也有不少。
高干子弟中,绝大多数是比较好的,在父母的教育下,凭真材实料考入“哈军工”,符合相应的程序和条件,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后在相应的岗位上做贡献。
在“哈军工”,个别高干子弟情况特殊,学院会酌情关照一下,如廖承志之子廖晖。在“哈军工”廖晖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廖承志对儿子要求严格,奶奶何香凝心疼孙子,经常会送来一些零食。
按照规定,“哈军工”不准学生带零钱零食到学校,学员每个月能拿到十几块的津贴,这笔钱足够孩子们生活了。
起初,廖晖严格遵守校规,不会收奶奶何香凝的东西,系院领导得知此事,考虑何香凝对孙子的感情,让廖晖不能拒收。廖晖收下零食后,与同寝室的学员们一起享用,增进大家的感情。
林晓霖是林彪和前妻张梅所生,早年在苏联生活学习,长期不在林彪身边,回国后与叶群关系紧张。1963年,林晓霖进入“哈军工”学习,每当放暑寒假时,林彪办公室秘书会给“哈军工”打电话,希望学校不要安排林晓霖回家,以免惹林彪和叶群生气。
林晓霖与林彪叶群夫妇关系紧张,院校领导有所耳闻,可林办秘书的话究竟是叶群还是林彪的意思,谁都摸不准。考虑林晓霖的特殊情况,加上她长期营养不良多病,根据罗瑞卿大将的指示,系里每月给林晓霖补助20元的营养费。
“哈军工”也有个别的败类,如陈再道上将之子陈东平靠保送入学后不务正业,经常请假在家休息。期间,陈东平违反规定,偷听敌台,与海外特务有书信勾连,欲出卖情报换取外逃机会。
所幸,陈东平的所作所为被查出,学院开除他的学籍,团籍、军籍,此事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陈赓担任“哈军工”期间,为了让高干子弟学有所成,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曾专门对院校老师有过交代。陈赓表示,这些孩子特殊,父母为党为国忙于工作,对他们疏于教育照顾,我们要承担起这份责任。
当时,具体管理高干子弟的工作人员有难处,向陈赓表示他们难管理。陈赓听完工作人员的汇报后表示理解,同时提出了两条原则:
第一,要一视同仁,对他们都一个样,不搞特殊照顾。第二,这些孩子很敏感,发现问题要注意方法,采用个别谈话帮助他们克服毛病。
“陈东平案”后,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对“哈军工”保送的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发现了不少问题。受此案影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1966年“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