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十次大裁军,百万以上规模的就有4次,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人和集体而言,裁军虽然有阵痛,但也带来新生。

裁军对外宣布时,吃瓜群众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其实,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艰辛,如果没有一些人的“牺牲”,裁军更是不可能完成。

裁军过程中,时任总后勤部副政委的刘源对当时的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嘱托:“我女儿嫁到你家了,你一定要好好待她!”



单看这句话,我们会觉得莫名其妙,或者以为是男女婚嫁之事。其实,要说清怎么回事,还得从我军第10次裁军说起。

2003年,我军决定裁军20万,这也是我军的第十次裁军。这一次裁军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完成我军的“结构优化”。

一方面将海、陆、空和第二炮兵体系联合起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适应高科技和技能导向为目标。一方面,收紧指挥层级,朝着更扁平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更精简的指挥结构。



在刘源看来,以上两点是这次大规模裁军的主要特点。从优化结构的角度来看,其意义不亚于1985年100万裁军。

关于前面提到的“嫁女儿”的话题,则是裁军行动中将裁减人数最多的总后勤部系统四所院校移交给当地政府过程中发生的,也是我军院校首次大规模、最高级别地向地方移交办学。

首先,军需大学正式划归教育部管辖,并入吉林大学后,与吉林大学联合办学。其次,第一军医大学划归广东省管辖,并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划归四川省管辖,更名为成都医学院。最终,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被转到吉林省管辖,并更名为吉林医药学院。



2003年8月,四所大学举行了从军队向地方移交的仪式。刘源出席了每一个仪式。由于他对这次大规模裁军的深入参与,他也亲身感受到了移交过程中最困难的思想工作。

许多人担心,他们以前享有的福利待遇将完全丧失,被调到地方,相当于铁饭碗没了。刘源不知道在这方面做了多少努力。

幸运的是,人们担心的负面情况没有出现。相反,四所高校的工作人员被调到当地后,享受的福利待遇比转岗更好。特别是已评估挂牌科研院所、专科中心、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均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专科中心。



至于刘源“嫁女儿”之事,发生在四所军队院校转隶移交地方办学的交接仪式上。听到他这么说,在场的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很感动。

值得称赞的是,第一军医大学在“嫁入”广东省的第一年就迎来了新的氛围,招生名额从4000人扩大到10000人。正如他后来感叹的那样,这是转型后的重生。

在第十次重大裁军之后,军费开支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最初用于购买医疗设备的资金现在可以用于购买更先进的军事装备。对于高校来说,也完成了从参军到为人民服务、从计划到自力更生的转变。



让我们来看看军队和这些高校今天取得的突出成绩。毫不夸张地说,2003年的第十次裁军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由于裁军,我们的军事职能变得更加精干。

随着后勤的社会化,包括南方医科大学在内的四所军事院校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发展。刘元2003年的“嫁女”很成功,地方政府特不负重托,给他心爱的“女儿”带来了“幸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