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末,在陕西安吴堡的青年培训班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忽然收到了一批金条捐款,这笔捐款数目不小,惊动了当时许多青训班的负责人,而捐出这笔钱的,不是什么海外侨商,就是部队中的革命同志,她的名字叫做李白蕾。

也是这一次捐款,让很多同志知道,这位涪陵首富之女,也参加了革命工作。

李白蕾,原名王德琼,1918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涪陵。她的父亲王清玺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与胡适、朱经农同窗,学识渊博,而她‬的‬母亲余崇义毕业于成都益州女子中学,温婉贤淑。

王氏家族在涪陵拥有耕地、山林、盐号、钱庄,被誉为“涪陵首富”。



李白蕾作为家中长女,童年生活如锦缎般舒适,她身着丝绸衣裳,居住在雕梁画栋的府第,钟鸣鼎食,备受宠爱。但‬富裕的家境并未让她漠视苦难,反而让她‬看到‬幸福生活的另一面人间真相,那就是数不尽的可怜之人。

每次出门,她总是将零花钱分给街头的乞儿,眼中也‬流露出怜悯的‬色彩‬。

1930年,李白蕾考入成都师大女附中。

因为‬她天资聪颖,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她为贫困同学购买文具,组织课后读书会,分享家中带来的书籍,深受同学喜爱,1933年,她进入成都县立中学高中女二班继续学习。



一直到1936年9月5日,这一天,一个行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15岁的李白蕾与杨汇川、刘承慧、蔡嗣贞等人发起“九五读书会”,在杨芳毓的公馆内聚会。

他们阅读《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讨论国家危亡,吸引了众多青年加入,而‬何郝炬在《霜天晓月》中回忆:

“杨汇川主持读书会,客厅宽敞,李白蕾慷慨陈词,点燃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每周活动一次,她鼓励大家走上街头宣传抗日。”



此话一出,当时的人民群众特别喜欢巾帼英雄,而群众的掌声也‬让她更加坚定,同年七八月,她与杨汇川、张黎群、萧泽宽等人召开四川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30多名青年齐聚杨芳毓公馆,誓言为抗战贡献青春。

李白蕾阅读进步书籍,深刻认识到国民党当局的腐败。

她在日记中写道:

“国难当头,青年当挺身而出。”

也是‬这一信念,促使她放弃四川大学的录取机会,告别舒适的家庭,投身革命洪流。



她的选择,源于对理想的执着,当她‬要离开家前往延安的时候,她‬的‬父母第一时间沉默了。

可是知道她人生志向的父母亲,没有阻止她,出发那天,她的母亲余崇义站在庭院中,眼中满是不舍,手指轻颤地从木匣中取出一根金条,缠在李白蕾的左臂上,又递上一包首饰,低语叮嘱:

“蕾儿,外面战乱,你带上这些,总能应急。”

父亲王清玺从书房走出,目光沉稳地说:

“国家危难,你要去延安,爹支持你,但路上要小心。”

李白蕾接过金条,感受到臂间的微凉,她望向父母,坚定地说:

“爹,娘,我会把这些用在该用的地方。”

这句话,成为了李白蕾的承诺。



1937年12月,李白蕾与张黎群、廖学贵、詹德安离开成都,辗转抵达陕西。

到了陕西之后,他们进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接受革命启蒙。安吴堡是一座清末商妇吴夫人的大宅,校址坐落在柏树林间,环境简朴而肃穆。而这个‬训练班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担任名誉主任,冯文彬为主任,胡乔木为副主任,教师多来自抗大和中央党校。

这些青年们所接受的课程涵盖政治常识、游击战争、统一战线,旨在培养抗日青年。

李白蕾在青训班刻苦学习。

清晨,她在柏树林中朗读教材,松针的清香萦绕鼻间,夜晚,她与张黎群、廖学贵围坐讨论,分享理想。

在‬一次课上,朱德亲临讲堂,讲述红军长征的艰辛,朱德‬的‬到来,让所有同学欢呼雀跃,那一节课,李白蕾的笔记本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眼中闪着敬仰,



冯文彬在总结会上说:

“王德琼同学以行动诠释信仰,是青训班的榜样。”

担任着毛主席秘书的胡乔木也鼓励她:

“白蕾,你的热情会成为革命的火种。”

1938年2月,李白蕾从青训班结业,进入延安‬陕北公学深造。

在陕北公学,李白蕾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她在窑洞教室中抄写笔记,油灯摇曳,映照着她的专注。她参与时事辩论,分析抗战形势,与张黎群切磋观点。

1938年4月24日,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时声音铿锵。



同年7月,她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事理论与实践。她在操场上练习射击,汗水浸湿布衣,已经成为了一名革命人才。

1938年至1942年,李白蕾化名黎虹,在四川成都、夹江、乐山、涪陵从事地下工作,她联络进步青年,传播抗日思想,用金条换取经费,资助地下电台设备,支援贫困同志,她曾在涪陵的茶肆中与同志接头,低声传递情报,为当地的组织和革命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2年冬,李白蕾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和地下工作经验,接到周总理的亲自点名,调往重庆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工作。

而‬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大有农场的西北坡,一幢深灰色三层大楼掩映在绿树间。

一楼为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二楼右翼为周总理、邓颖超的住所,左翼为宣传部办公室,三楼为机要科与秘密电台。

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严密监视,白色恐怖笼罩,同志们时刻保持警惕。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李白蕾内心非常淡定,她‬在宣传部长许涤新的领导下,负责报纸摘抄。她每天清晨来到二楼办公室,窗外晨雾未散,她摊开《中央日报》《大公报》《扫荡报》等十余份报纸,仔细阅读,摘录重要信息。

她用钢笔在纸上勾画,字迹工整,分析精准。她将摘抄内容交给许涤新审阅,打印后送至周总理、董必武、王若飞案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许涤新称赞她‬:

“白蕾的摘抄简明,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

董必武翻阅摘抄时说:

“白蕾同志细致,帮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



周总理也在批阅时点头表扬‬:

“白蕾是宣传部的得力助手。”

在这里,有一件让李白蕾非常开心的事情,那就是每天在红岩村的幼儿园,看着孩子们学习,看着他们成长,她自己的孩子,也在这里学习。

红岩村的幼儿园由邓颖超主持建立,收留同志们的子女,李白蕾偶尔值班,陪孩子们玩耍。她教他们唱儿歌,讲抗战故事,孩子们围着她笑闹。

时间来到1945年8月,毛主席‬亲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得知毛主席到来,红岩村的工作人员们非常开心,于是在红岩小礼堂常举行简朴舞会,以缓解毛主席‬的疲劳。

毛主席得知同志们的热情后,来参加了这一次欢迎会,看到李白蕾‬的时候,毛主席知道这位同志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于是‬亲切询问:

“白蕾同志,你多大年纪?家乡在哪里?参加过什么组织?”



她从容回答:

“我19岁参加革命,来自四川涪陵,加入过救国联合会。”

听到她‬的回答,毛主席连连点头,鼓励道:

“好,青年要有文化,继续为革命努力。”

听到毛主席的这句话,李白蕾心潮澎湃,这一瞬间令她终生难忘。

1946年初,李白蕾结束红岩工作,前往南京参与《新华日报》南京版筹备。同年7月,国共关系恶化,内战一触即发。周总理安排她与腾代远、龙飞虎乘机抵达苏北淮阴。

但是在9月的时候,她生下三女儿雪崴,可是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她‬没有别的办法,在产后第四天,因为战局紧张,她带着5岁的雪萝和襁褓中的雪崴,随部队转移至山东。



在山东战场,炮火隆隆,部队化整为零。

李白蕾担任山东《大众日报》小后方支部书记,带领后方支队转移。支队包括文职人员、记者、干部家属,共20余人,多为老弱病号。她们辗转苏北、山东,风餐露宿。

1947年4月,李白蕾率队前往鲁中沂南小安子庄休整。村庄的土墙低矮,夜风夹杂着硝烟,她与潘子义商讨路线,确保队伍安全,不久后,她带队北上沂北县大诸葛,与恽逸群会合。恽逸群见到她,感叹:

“白蕾,你把队伍带得这么好,真不简单。”

行军途中,因为‬物资匮乏,暖水瓶被打碎,孩子们连开水都喝不上。有人生病,无药可医,面对这样的情况,李白蕾身先士卒,分配房屋时,她优先安排年老体弱者和带孩子的同志,自己与雪萝、雪崴住破旧的土屋,屋顶漏风,寒气刺骨。



偶尔有前方送来的奶粉、蛋粉或绒毯,她全部分给他人,自己分毫不要。

李白蕾还带头学习,阅读解放区报纸,分析战局,她指导工农干部为壁报投稿,修改他们的稿件,鼓励他们用朴实的话语记录抗战见闻。警卫班的红军老战士也在她的带动下学写作,字迹歪斜却充满真情。在半年多的转移中,后方支队无一人伤亡。

李白蕾因此立下中功,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

晚年,她参与《周恩来年谱》编纂,与邓颖超重逢时,邓颖超握着她的手说:

“白蕾,你一直是党的好女儿。”

李白蕾的一生,永远不忘记父母对她的叮嘱,不仅把金条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同样把她人生有限的光阴,完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伟大使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