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龙为学员们授课。
上海市委党校供图
“如何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理论创新?”“怎样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年五四青年节前的一次专题党课上,知名教授王公龙妙语连珠地向学员们发问,课堂气氛热烈。“王院长的课生动有趣,让人意犹未尽。”“通过王院长的讲解,我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博大和思想的深邃有了新的感悟。”课后,学员们不禁连连称赞。
王公龙,现任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他最令学员动容的,就是将“阳春白雪”的理论翻译成“人间烟火”的功力。不久前,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王公龙,了解这位二十七载如一日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如何用“双脚沾泥”的学术研究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照进现实生活的光。
躬身耕耘廿七载
理论破壁入万家
自1998年进入上海市委党校以来,王公龙便将“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深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传播之中。二十七载春秋,他见证了党校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亲身参与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的普及与深化。
在王公龙看来,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传播的关键则在于方式与方法。他深知,要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方式。因此,他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首讲嘉宾,王公龙连续参与了“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二十大精神二十人讲”系列多媒体党课的打造。这一系列党课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解读,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经中央网信办推荐,这些党课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的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平台,百家重点网站纷纷转载,受众超过3亿人次。这一系列党课的成功,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让王公龙的名字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学员们的心目中,王公龙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理论字典”。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还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他都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他的讲课总能引人入胜,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有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纷纷表示:“听王教授讲课,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坚定了信仰、明确了方向。”
“在我的脑海中,理论从来不是一种空泛、抽象的存在,而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把需要研究的理论弄明白、理清楚是第一位的。另外,在我看来,党校老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理论知识,更在于引导学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王公龙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他在授课过程中总是注重引导学员深入思考、积极交流,鼓励他们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力量。
铸魂育人领航向
薪火相传铸“铁军”
在担任上海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期间,王公龙曾持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成绩。他认为教学质量是党校的生命线,而教学改革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王公龙的带领下,上海市委党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带领团队连续三届获得中央党校精品课奖项,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党校系统教学管理最高奖。这些荣誉的获得,彰显了上海市委党校教学的强实力和高水平。
王公龙介绍教学改革心得时说,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要坚持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学员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重点攻关。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讲课特别要注意运用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扫除学员们思想上的困惑点,真正做到理解并信服理论。这样既能够突显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王公龙说。与此同时,王公龙还十分注重培养一线年轻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他们夯实研究基础、积累教学经验,并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以及发展空间。
在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后,王公龙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干部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更在于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政绩观。”他说。
在王公龙的培育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其中,有2人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两位副手也成长为教研骨干和学校教研部门主要负责人。
从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有关工作期间,王公龙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开展深入研究;在全国干部教育领域,他则专注为全国各地党校精品课打磨提供辅导咨询,并在全国性干部教育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教研咨政融通路
“中国叙事”谱新篇
“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更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王公龙时常这么说,故此,他重视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
在教学上,王公龙始终坚持走“精品路线”。他运用“问题牵引教学法”,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学“活”起来。同时注重引导学员深入思考、积极交流,鼓励他们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力量。
在科研方面,王公龙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了包括重大项目在内的4项国家级课题,在全国多家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研究成果也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和阐释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王公龙还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工作。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些决策咨询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王公龙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他多次受邀为来自亚非拉国家以及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的学员讲授课程。“一些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解得到国际学员的广泛认可。我认为这可以让他们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认同。”他说。
二十七载春秋耕耘不辍,王公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之中,为研究好阐释好传播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