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气可鼓不可泄,尤其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
当士气泄了,即便是再组织作战,打得战斗也可能不尽人意。
曾经担任陕甘宁联防军警1旅参谋长的刘懋功,曾因传达上级的指示后,导致部队士气低落,使得可以胜利的战斗最后打得不好,受到记过,感到很冤。
1947年1月中旬,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首长随警1旅行动,并依托一旅旅进行指挥。下辖三团在二团的配合下打旬邑县城,敌人退到北山据点固守顽抗。联防军首长对旅参谋长刘懋功说:北山不好打,去给3团团长张占云说:攻北山要相机行事。
听到相机行事,刘懋功就犹豫了,北山是制高点,不攻下北山,对旬邑城是威胁。可上级的只是,他原原本本传达命令给张占云,对方听到“相机”只想犹豫了。没有重炮支援打山地攻坚战,靠战士们硬拼,伤亡会很大。
当团长张占云听到后,对部队下达命令后,部队进攻的势头松懈下来。上面的敌人进行反扑,最终导致3团撤出旬邑宣传,敌人又重新占领。原本有把握的胜仗搞得很窝囊,其他兄弟部队意见很大,要求处理责任人。
没多久,刘懋功接到旅长高锦纯谈话,说他指挥不当,要给一个处分。刘懋功不愿意了,自己只是传达命令,又没指挥不当,为什么给自己处分,而且上级在下达命令时,你也在场,怎么责任落到我头上?旅长一脸为难又无奈的样子。
高锦纯知道这是上级的指示,那怎么办呢?能直接告诉首长,这是你的命令?而且相机行事可操作空间很大,这命令不是死命令,没说必须拿下,就等于可以松懈?下面部队有没有误解上级首长的意图呢?
或许对于前线指挥员来说,如果不下命令,自己反而会坚持打下去,下达命令反而犹豫不决。但最终一场胜仗打成这样总要有人负责。三团团长张占云被撤职,团政委被调离。
作为指挥员要想服众,在部队有威信,敢打硬仗、恶仗,以小代价换取大胜利是不容易的。能抓住战机打敢于违抗命令的冒险仗,更是非常难得。大多数情况下,指挥员是服从上级命令的,如果打了抗命的仗,赢了问题不大,输了会引起上下级的不满,这也充分考验指挥员的指挥能力。
不过,对于刘懋功的记过,没多久之后就撤销了。从哪里来论,也不应该他来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