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第二版)》,作者:史安斌、童桐,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语
危机传播理论与实践探索、新闻发布制度创新、新闻发言人角色重构三重视角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案例、全球与本土的有机统一
• 本书第一版推出后在政府、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次推出第二版旨在顺应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变化,顺应新的形势要求,增加了智媒时代的内容。智媒时代带来新闻传播生态的全方位变革,对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挑战。新版教材正是对于新挑战的回应。
• 书中从危机传播理论与实践探索、新闻发布制度创新、新闻发言人角色重构三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梳理西方半个多世纪以来危机传播的理论建设和我国近40年来政府新闻发布的实践探索之演进脉络,为危机传播研究在中国学界和业界的本土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为提升全媒体时代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品质和有效性提供实践和政策上的指导,并对今后新闻发布工作的改革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 本书力图做到理论和实践、方法和案例、全球与本土的有机统一,旨在为关注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的政界、商界、学界和媒体、公关业界的读者提供学理和实践上的借鉴和参照。既可以作为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和新闻发言人的案头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和进行培训的教科书,亦可供关注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的读者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演进脉络。
作者简介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双聘教授,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教育与文明对话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2001)。
先后获教育部21世纪优秀人才(2009)、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首批,2016)、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贡献专家(2020)等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有《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专著)、《中国媒体走向全球》(英文)、《国际传播研究前沿2022》(主编)、《人类传播理论》(译著)等以及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2003年以来作为主讲教授参与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和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培训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外宣干部、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国际新闻记者近万人。他还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GTN)的新闻评论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半岛电视台等多家中外媒体上接受采访或发表评论。
童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2023),教育部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气候传播。
本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危机传播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危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危机传播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危机传播的属性、要素和策略
第四节 危机传播的相关领域
第二章 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与研究路径
第一节 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
第二节 危机传播的关键概念和效果评估
第三节 数智时代危机传播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数智时代的危机传播研究示例
第三章 危机传播实务的原则与路径
第一节 危机中的公众心理
第二节 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管理学和修辞学的视角
第三节 危机传播中的信息发布
第四章 危机传播的机制建设和预案制定
第一节 如何做好潜伏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如何开展危机传播的机制建设和预案制定
第三节 危机传播的工作流程和预案模板
第四节 危机传播预案的核心:爆发初期
第五章 危机传播中的媒体关系管理
第一节 政府和媒体的关系
第二节 深入了解媒体
第三节 新闻发布的主要媒介模式
第四节 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和筹划
第五节 如何应对媒体的负面报道
第六节 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第六章 新闻发布的机制建设与新闻发言人实务
第一节 中国新闻发布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新闻发布机制的建立与新闻发言人的设置
第三节 新闻发言人的准备工作: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第四节 新闻发言人的传播技巧:修辞学的视角
结语
附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