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某农业公司以年租金 1300 万元拍得洪门水库 20 年经营权的消息,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这家 4 月 24 日刚注册的公司,仅用 6 天便完成竞拍,时间上的高度重合,让这场看似合法的交易蒙上一层阴影。
洪门水库作为总库容 12 亿立方米的省级大型水库,不仅承担着防洪灌溉、饮用水供应的重任,更被划入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江西省第二大候鸟栖息地。可如今,这座凝聚着几代人汗水的水利工程,其经营权却被一家成立仅 6 天、注册资本 1500 万元(认缴制)的企业收入囊中。更令人费解的是,承包合同要求一年内投资 1 亿元用于旅游开发,这种 "空手套白狼" 的操作模式,让公众对资本逐利的担忧愈发强烈。
面对质疑,相关部门以 "第三方组织拍卖、程序合法合规" 回应,却忽视了几个关键问题:其一,作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水库承包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其二,年租金 1300 万元的定价依据何在?其三,要求短时间内巨额投资的条款,是否暗藏抵押贷款风险?这些疑问在官方回应中均未得到解答。
从法律层面看,尽管《水域滩涂规划》允许水库承包,但必须符合非限养区要求并履行报备程序。然而现实操作中,"先谈合同后注册公司" 的围标嫌疑、"量身定制" 的竞拍条件,让这场交易更像是利益集团的私人盛宴。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共资源的属性认知。洪门水库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承载民生福祉的公共资产。当资本以 "合法" 名义将其私有化时,周边农民的生产活动受限,而承包方却能独占水域资源,这种 "双重标准" 严重违背公共资源的普惠性原则。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操作可能形成示范效应,导致更多公共资源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回顾历史,这座水库的建成凝聚着无数农民肩挑手推的血汗。如今,当它被以 "市场化" 名义承包给私人时,不仅刺痛了民众的情感,更动摇了公共资源管理的公信力根基。我们不禁要问:程序正义若不能保障实质公平,法律条文若沦为权力博弈的道具,公共利益又该何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