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敏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也有多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此前通过平台预订的酒店、民宿被商家以“停业装修”“系统错误”“业务调整”等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随后同一房源在其他平台以数倍高价重新上架。

商家的种种操作,可谓套路满满。有的酒店对提前订房的旅客谎称“停业整顿”强行退单,可转头就在其他平台价格翻倍揽客;有的酒店以正在装修施工、停水停电无法营业为由,要求旅客取消预订,可当事人以新客身份致电该酒店,工作人员却表示“有空房可正常入住”,当然价格也涨了。如此就地涨价,毫无诚信可言,暴露出假日经济亟待整治的乱象。

商家的逻辑非常简单,前期低价吸引订单,相当于有了客流保障;后期如果客流爆满,再毁约提价。目前,针对酒店、民宿毁约问题,虽有一定的平台约束和部门监管,但作用有限。对于商家来说,毁约即便需要赔偿金,但相对于假期三四倍的涨幅,还是能赚不少。正是这种“违约比守约更划算”的畸形逻辑,成了违约乱象屡禁不止的根源。

因此,除了道德上的谴责,必须要打出监管的组合拳,让违约涨价的商家无利可图、得不偿失,如此方能重树诚信经营之风。要加大打击违约涨价行为的力度。如今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应制定更严格的商家毁约处罚规则,尤其针对恶意毁约的商家,可增加违约金,限制其产品发布权限。要完善信用惩戒机制。不妨建立全国联网的“旅游黑名单”,对恶意毁约的商家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此外,还要畅通维权渠道、简化维权流程,让消费者大胆维权。

当然,治理乱象并不是不允许价格浮动。酒店业确实有季节性特征,但价格浮动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契约底线,已生效的订单不可更改;二是公平底线,价格调整应明明白白、公开透明、有章可循。事实上,不少商家用“早鸟优惠+阶梯定价”的模式既保障了收益,又维护了诚信,值得借鉴。商家逐利,但必须取之有道。违约涨价只赚得了一时,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

(广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