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城县公共资源交易网、抚州市生态资产交易网发布了《南城县境内洪门水库水面20年期承包经营权拍卖成交公示》。公示显示,南城县境内洪门水库水面20年期承包经营权被江西黎河鲢语智慧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以每年1300万元的价格拍得。
而根据天眼查发现,江西黎河鲢语智慧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的核准成立日期为2025年4月24日,距其一举拍得江西第三大水库洪门水库仅仅6天,引发舆论热议。当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拍租工作是依法进行的,该公司具有竞拍购买资格。
5月1日,有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4月30日上午10点,一钓鱼人休闲垂钓时遭到承包企业的阻拦并被没收渔竿”引发网民关注,随后有博主(省省钓鱼,粉丝2.1万)发文对相关企业进行曝光,称“成立仅几天的公司,拿下江西第三大水库经营权,离谱吗?”,随着事件不断发酵,从“水库禁渔”“湖泊不准承包”等话题逐渐演变成对相关企业背景及资质的深挖,引发了有关媒体的关注。
有舆论质疑本次拍卖涉嫌“萝卜”拍卖,认为公司资质和拍卖流程均存在疑问。如微信公众号“尘外之声”表示,从常理来看,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在人员架构、运营经验、资金储备等方面往往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像洪门水库这样的大型公共资源,其承包运营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生态责任以及公共权益。将其交给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这不禁让人会想:这些公司到底是为了投标而成立,还是为了中标而成立?
还有舆论认为就算程序合规,但涉及公共资源还需审慎考量。自媒体“今日关注”发文称,从法律和程序层面来看,该公司的中标似乎并无不妥。然而,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程序上的合规,更要关注实际效果和公众利益。洪门水库作为公共水域,其承包涉及公共资源的利用和公众利益。即使遵循招投标等方式进行,在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下允许私人承包,但相关部门在审查竞拍公司资格时,是否应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考虑公司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法律和程序的形式审查上?
也有舆论认为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监管和资金链的稳定性,国有资产还应接受全民监督,不光要“合法”还要“合理”。评论员毕舸在其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虽然该拍卖“合法”,但本质上是用公共资源承包权作为融资筹码。江西这场交易更像是一场资本冒险,其风险最终可能由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来买单。水库不是试验田,二十年不是弹指间,这场生意的天平两端,一边是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一边是全民的自然资源。也极其考验地方政府的监管和维护能力,如果后续监管缺位、责任未厘清,发生资金链断链、导致相关开发烂尾、带来不可逆的生态破坏,不仅成为商业问题,还将透支当地的生态资本,最终买单的仍是社会。
在此次事件中,成立仅6天的公司成功拍得江西第三大水库20年承包经营权,这一结果让不少群众对拍卖程序的透明度产生质疑。从信息公开角度看,公众难以获取全面且详细的竞拍流程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完整,使得公众无法清晰判断该公司在众多潜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合理性。虽然相关部门表示拍租工作依法进行,由第三方拍卖公司组织竞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众未能直观看到严格的程序把控和监督机制。在公众的认知里,一个成立时间极短的公司,在激烈竞争中一举拿下如此重要的水库承包权,与常理不符,容易引发暗箱操作的猜测。
洪门水库作为江西第三大水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关乎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传出其20年承包经营权被拍得的消息后,部分环保组织和关注生态的民众迅速发声,担忧承包方可能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经营活动中过度开发资源,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如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湿地生态等。然而,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引入企业对水库进行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升。这种环境风险与发展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舆论场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支持开发的一方认为合理开发能促进经济繁荣,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而环保派则强调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必须严格限制开发行为。双方各执一词,使得舆论场陷入两难困境,也给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带来一定舆论压力。
洪门水库始建于1958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的建设动员了全社会力量,是当地民众共同参与建设的成果。在过去的岁月里,水库一直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渔业生产提供支撑,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民众对其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和依赖。合同要求中标方在开发过程中融合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然而,洪门水库作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受到诸多环保法规的严格限制。例如,在保护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需遵循相关规划并通过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估等审批流程。任何可能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水体污染等开发行为都被法规明令禁止。中标方在实际开发中,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碰法规红线,而一旦违规开发,不仅会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也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这使得民众对中标方能否在法规框架内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心存疑虑。
江西洪门水库承包事件所引发的舆情,深刻反映出公众对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的强烈关注。不仅因其涉及新成立公司迅速中标这一异常现象,更因其将公共资源交易程序的规范性、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彻底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