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最早是棋类运动中的一个词,指在对局后分析总结出招的优劣与得失。如今这个词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虽然有点用滥了吧,但表明大家认识到,复盘对事情的最终成败是极重要的。
真正的高手,也都是善于复盘的。因为会复盘的人,才有可能翻盘。
这里要说的还是101。初到东北时,他拿到的并非是一副好牌,然而狗皮帽子大军之后能打出那么大的声威,自然跟主帅的步步出招和复盘有很大关系。
01
101不仅仅是复盘,而是要实时盯盘。
时间来到1945年底,当时我军的策略是独占东北,意图拒敌于关外。但这个策略不太奏效。两军的实力那时差距大,杜聿明从山海关突破,一路长驱直入打进了锦州。
101此刻刚到东北不久,面临很尴尬的局面:这位平型关声名鹊起的常胜将军,已经七八年没有指挥过部队了,而且一来就退退退。不过101向来沉得住气,最反对打莽撞仗。他给中央拍的电报说:
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皇应战。
当然,完全避战不可能的,客观上说,101也需要打一仗来摸摸底,否则盘都不开,你怎么发现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方案,即先侧敌行军再寻找战机。
嗯,运动中的歼灭战,十分熟悉的配方。
按照这个配方,某天我军在辽宁兴城附近,逮到一支在山凹中行军的国民党先头师,我军果断扑了上去。 双方打得火热的时候,我们一个团长发现阵地侧面的山头上,有个人不停向两边观望。团长不知此人是敌是友,派两个侦察兵上去一看,才发现是101。
首长正在山头上观战。
这一仗打下来,101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在哪呢?他打仗非常讲究费效比,以伤亡小、缴获大为最佳。但兴城这一仗,我军没有将敌人退路切断,歼灭战打成击溃战,敌人跑了,枪没捡到几支,饺子也没包成。而且我军进攻队形太密集,使得伤亡也大。
问题浮现出来,复盘要快。十几天后部队刚撤到辽宁阜新,101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
有效的复盘不是骂人,而是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会上,101提了两条,一条是“三三制”,另一条是“一点两面”,它们都是战法。这个“三三制”前面的文章提过,而 “一点两面”则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另外既要有正面的突击,也要有另一面去切断敌人退路。这两条,就是基于兴城之战提炼出的药方。
101有个特点,光开药方不够,还要喂下去。当他复盘出一套经验后,就会把这个经验上升为评价人的标准。比如讲“一点两面”,他说:
敢于正面进攻的指挥员,就可以说是有胆量的指挥员;如果敢于摆成两面,那是更勇敢、更聪明的指挥员。
立起了标准,就等于抓住了落实,说话就变得有分量了。所以一位东北老战士曾评价101,说他这个人也不笑,说话绷着个面孔,就一句是一句地那么讲:
像钉子似的往你脑袋上砸。
02
复盘虽然不是一个人的事,但操盘手起主要作用。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操盘手,复盘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因此成功的复盘,离不开组织的高效统一。
上面讲了战法,但对101而言,战法问题恐怕都还是小的,在东北经略的早期,有一件事像阴云一样,在他头上挥之不去,什么事呢?没有根据地。这对从井冈山走出来的指挥员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起初我们对东北局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个是主张打大城市,把沈阳、长春等等地方牢牢掌握在手里;另一种是离开铁路线,做长期打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嘛,去建立农村根据地。
这两种意见拉扯了许多次,隔空电报有,面对面复盘的会议也有,比如46年3月的抚顺会议。然而东北团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形成决议。
发现问题不难,统一认识往往才是最难的。
认识无法统一,101心头是窝火的。所以有大半年时间,他是不去东北局机关上班的。机关撤到哈尔滨,他就带部队前指驻在百里外的五常,有事电报电话联系。
他平素虽然少言寡语,但遇到真正焦躁的问题,还是禁不住吐槽。从阜新撤退途中,看到没有老百姓支援,伤病员要战士来抬。一副担架用四个人,那么一个班只要有两个伤病员,整个班就失去战斗力了。101见此情状,马上就对旁边人说:
你们看,这就是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依托作战的困难。
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的呢?直到1946年6月,为了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中央决定101在东北局“一肩挑”,他才从前指来到哈尔滨机关。
一来就开会,所有重要的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坐在一起复盘出关以来的得失,最后形成了一个决议,叫“七七决议”。这个决议是陈云同志起草、主席修改的,其中提出一个根本任务是干部分散下去,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图为东北局在开会。
但干部的屁股坐在城市里,是没有那么容易下去的。为了达到目的,东北局创办了一本杂志,名字就叫《群众》。101亲笔为杂志写了发刊词,与其说是发刊词,不如说是动员令,他写道:
如果我们没有房子,就好比是流浪者、漂来漂去的二流子,遇到狂风暴雨,就会无家可归。
作为一个指挥员,必须把后果讲得清晰到位、把态度表得 坚决彻底,才有可能把人从舒适圈里赶出去,总结出来的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03
东北这个局,情况虽然复杂,但101当操盘手,脑子里有两条比较明确的脉络。他说:
战争胜利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一是力量的使用,前者是属于物质性的,后者是属于精神性的。
他操盘是这个脉络,复盘也是这个脉络。
在他看来,根据地的建立和群众的发动,这些都属于力量的建设,是硬件的。这件事一抓,东北共计有100多万农民参了军,一线兵团装满了还有二线兵团,主力纵队满编了还有独立师,我军是越打越多。
部队进来之后,力量建设还没有完成,因为还要经过训练才形成战斗力。在1947年夏季攻势之后,101又开会总结,提出了一个新任务,要把每一个战士都变成“五边形战士”,即射击、刺杀、爆破、手榴弹和土工作业都要培训。
此时为什么要提这个任务?因为从夏季攻势起,我军就要开始攻城市了。攻城就要打据点、打堡垒,挖坑道去迫近城下,所以这些技能是必备的。
力量有了之后,怎么使用这个力量则是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软件的,比如部队的指挥调动、战术战法。软件反馈快,则更需要快速复盘。
一个鲜活的例子,发生在“三下江南”的一次战斗中。那次战斗的目标是要拔掉敌人在松花江南岸一个叫城子街的据点。东野1纵负责围歼,6纵负责打援(阻击敌援军)。
三下江南作战图(来源:四野战史)
然而,当1纵开到距预定位置百里的时候,纵队首长突然发现,手底下的2师消失了!纵队几个领导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感到莫名其妙。
原来,东野总部收到情报,城子街里的敌军可能要跑。于是,101越过纵队给2师发电报,让他们切换路线,以最快速度切断敌人的退路。部队接到101号首长的直接电令,自然是舍命狂奔,成功“吃了鸡”。
这种越级指挥,会不会让纵队指挥员们心里有疙瘩呢?不要紧,他们会适应的,因为101会把标准变了,越级指挥变成一种军事正确。
在战后的总结里,他说,要改变过去逐级指挥的方法,总部的电台,要保证和每个师甚至每个团的电台都能联系上,兵贵神速:
时间就是军队。
04
上面讲了这些,但是不要形成一种错觉,好像每次复盘都要总结出一套新东西来,没有那么多套。不是每次都要弄个PPT,没有新东西编也要编点新东西出来。
复盘不追求形式主义的新花样,而是让一个或几个成熟的经验,通过反复与新案例结合,真正能贯彻下去。
因此101的复盘总有点不厌其烦,是个“婆婆嘴”。我们再说回“一点两面”的战法,他是年年讲、月月讲,讲起来就没完。
例如“三下江南”的时候,有一次部队打吉林德惠。德惠是长春北面的屏障,守军是孙立人新1军的主力师。六纵虽然很顺利完成了对德惠的包围,但是总攻却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轻敌,打急了,又没有及时汇报。战斗打响后,101还不知道6纵的具体部署,发电报问:
你们主攻方向拟选择何处?该处拟用多少炮兵?盼告。
可这时晚了,总攻已经发起。六纵的四个师分成四面围攻,认为总有一面能打开,结果这恰恰违背了“一点”集中兵力的原则。兵分四面,每一面又各打几个点,火力分散了。激战数日,德惠没有打下来。
打不下来,就被101抓到典型了。在随后不久的师以上干部会议上,101的“婆婆嘴”变成“刀子嘴”,他说,德惠战斗是典型:
原定4把尖刀,结果变成8把尖刀、16把尖刀、32把尖刀。德惠如果用一把尖刀的打法一定能打开。
这些战法讲多了,到后来完全融入了东野的基因里,连他们的军歌都有种101味。东野(四野)军歌怎么唱的?你们可以搜搜看:
猛打呀猛冲一起猛追赶,嘿,东边打西边拦南边截住北边圈。
他们的主题歌也好,101的讲话也好,现在看来都是大白话。
大白话只要说到位,照样能酣畅淋漓,如夏日天饮凉白开,虽然简单,但是解渴。
参考资料:
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关注这个传达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