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中,我军规模最庞大的战区级部队,在东北时期就拥有12个野战纵队。1948年他们在“林罗刘”首长的带领下,入关打了平津战役。第二年,四野番号正式确立,军改后队伍实力进一步壮大,准备南下作战。
此时四野各主力部队已改编为军级建制,12位首任军长皆是能征惯战的名将。而由于兵力充沛,平均一个军就有5-7万兵力,几乎可以横扫国民党军一个普通兵团,四野的威名自是令敌人胆寒。加上在东北、华北战场缴获的大量美械武器,四野的火力优势非常显著。如此强劲的实力,不光蒋军见了害怕,连其他野战军的兄弟部队都感到羡慕不已。
而四野的12个军,论硬实力其实也要分个“三六九”的。四野内部有“四大天王”之说,公认整体实力最强的4个军,分别是38军、39军、40军和43军。这四支王牌军,除了43军外后来都去了朝鲜战场,成为对抗联合国军的十三兵团主力,为国立功。
38军首任军长为李天佑,建国后获得上将军衔;39军首任军长是刘震,55年也被评为开国上将;40军首任军长“旋风司令”韩先楚,名气很大,他当然也是上将;43军首任军长为洪学智,建国后同样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由此可见,四大王牌军果然名不虚传,首任军长都是赫赫有名的上将军。
但奇怪的现象也来了:解放战争末期四野有4个兵团,上述四位开国上将,竟都没当得了兵团司令!反倒是另外两个军长黄永胜、邓华,在解放战争后期出任了13和15兵团司令员,其中黄永胜是接替了名将程子华的位置,他是13兵团的第二任司令员。
为什么王牌军长们能力出众、战绩过人,却都当不成四野的兵团司令呢?最浅显的原因,是资历问题。在四野内部,要执掌军级部队,只要能打仗就可以了,不太牵扯过往履历。但兵团司令员一级,就不一样了。当时四野的兵团规模庞大,一个兵团所辖官兵最少也超过16万人,没有一定的革命履历,恐怕镇不住队伍,军令不通会成为大问题。具体来看一下。
39军军长刘震和40军军长韩先楚,这两人资历最浅,放在四野12个军长里面,算是比较靠后的。他俩早年都出自红25军,是徐海东的部下。该部走完长征时,刘震与韩先楚都只是红军营一级干部,比其他后来的开国上将差了一大截。两人打仗虽猛,但四野要选兵团司令,恐怕首先把他们排除在外。
38军军长李天佑,履历比上面两位强不少。他参加过著名的百色起义,中央红军长征之前,李天佑就在彭总手下的红三军团当过第5师师长,这是刘震、韩先楚比不了的。但李天佑也有个明显短板:抗战时因为负伤,到苏联休养、学习多年,因此错过了一段重要军事经历,军内地位被不少后起之秀反超。
43军军长洪学智,早年任职履历倒是没问题,但他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很难当兵团司令:洪学智是标准的四方面军出身干部,1936年不少名将受到张某人牵连、甚至关了禁闭,洪学智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他恢复了自由,但在红军大学和抗大学习了很长时间,这种事情的影响,往往十分微妙。
所以四位王牌军长,虽然执掌的是精锐之师,但因为过往的个人经历,没有一人成为四野的兵团司令员,颇为可惜。稍有区别的是韩先楚,不久后爆发抗美援朝战争,他奉命前往朝鲜战场辅佐彭德怀,先是当志愿军副司令,后来直接担任19兵团司令员,这下可过足了指挥大兵团的“瘾”。不过19兵团并非四野的队伍,而是源自华北军区、后又划归一野。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四野统帅的用人风格,跟指挥作战的风格完全配套,十分稳健、从不弄险。他喜欢用老人、熟人,尤其是出身“双红一”的干部,认为这样的将领党性最强最可靠,抗战时他就明确提过这个原则。显然上面那四位王牌军长,不太符合这一用人习惯,倒是邓华、黄永胜,条件百分百匹配。大首长“求稳”,这可以算是一个隐性因素吧。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